English

中国为新空间时代贡献什么

2006-07-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齐芳 通讯员 李雪 李志华 我有话说

本期关注空间探索

作为“太空探索热”的直接结果,截至目前,全世界先后研制出近百种运载火箭、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修建了十几个大型航天器发射场,进行了约6000次航天发射。为此,科学家展望:随着更多国家更广泛地参与,人类的空间探索活动将呈现更加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取得更伟大的成果。

在国际社会针对空间探索的竞争与合作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需要强调的是:空间探索应该为人类造福,应该为地球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正如国家主席胡锦涛所说:“空间是全人类的共同资源,探索空间、和平利用和开发空间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权利,维护一个和平、清洁的空间是全人类的共同义务。”

相信通过世界各国人民和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国际空间科学事业会拥有一个更美好的明天,会更好地造福全人类。

责任编辑 张蕾

深邃的太空是人类亘古以来遐想的天堂,是文学家永不枯竭的灵感,更是科学家无尽探索的园地。我们从何而来?我们向哪里发展?宇宙中是否还有我们的同伴……21世纪,人类正在逐步接近这些谜题的答案。

在日前举行的第36届世界空间科学大会上,来自世界各国航天机构和研究单位的科学家们向大会汇报了各自两年来取得的成果。月球、火星、土星、水星……太阳系的图景日渐清晰。未来20年人类也许可以重返月球,甚至登上火星!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局长助理道格・库克把这个时代称为“新空间时代的黎明”。在这个承前启后的新时代,“合作”成为各国航天机构和科学家一致的呼声,人们也期待中国科学家能为这个时代贡献更大力量。

探月:新时代的“老”热点

时至今日,仍然有人怀疑阿波罗登月不过是冷战时期美国在好莱坞摄影棚里导演的一出世纪闹剧。其实也难怪人们怀疑,在此后的30多年中,好胜的美国人再没能重复这一辉煌。

其实,作为地球的近邻,月球从未淡出科学家的视野。早在1989年,时任美国总统的老布什就宣布:“在新的世纪,我们要重返月球,重返未来,而且这一次要呆下去”。2004年1月,美国总统小布什宣布了美国新的太空计划,提出2008年前开始发射无人探测器到月球进行系统的探测;2015年至2020年重新载人登月,在月球上长期居留;此后将以月球为跳板,2030年把宇航员送上火星乃至更遥远的宇宙空间。

道格・库克在报告中说,美国正试图建立一项全球探索战略,旨在通过国际合作开展探月和火星探测计划。他介绍说,这是一项涉及中国、加拿大、美国、法国等14个国家的庞大计划,计划将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制定完善、可随时调整和更新的战略规划,并发射一系列月球探测器;第二步就是在2015年至2025年把人类重新送上月球。

其实,月球探测也是中国未来太空探测的重点之一。中国探月工程――“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介绍说,根据我国目前空间科学的发展,近期我国的月球探测应以不载人月球探测为宗旨,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环月探测,研制和发射我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对月球进行全球性、整体性与综合性探测;第二阶段是月面软着陆器探测与月球车月面巡视勘察;第三阶段是月面自动采样返回,采集关键性月球样品返回地球,进行系统深入研究。

我国在基本完成不载人月球探测任务后,根据当时国际上月球探测发展情况和我国的国情、国力,将进一步研究拟定我国载人月球探测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择机实施载人登月探测以及与有关国家合作共建月球基地。

中国:空间探测的重要力量

在道格・库克的报告会上,记者见到了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赤。今年4月份,他作为中方代表之一参加了NASA全球探索战略的筹备会议。他介绍说,到2010年,美国的空间站和航天飞机都将“退休”,美国希望神舟飞船能成为航天员往返太空的运载工具,“至少是备用的运载工具――当然这只是一个想法,能否实施、如何实施都还需要进一步磋商”。他透露,NASA局长计划于9月份访华,“也许这个话题将是谈判的主要内容之一”。

随着中国空间科技实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空间探测这个大家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003年3月,中国正式成为COSPAR成员,在每届COSPAR大会上都提交一批高质量的国家报告,内容涉及卫星地面观测研究、太阳系的日月系统研究、大气和对流层的空间研究、太阳系空间等离子体包括磁层研究、空间天体物理研究、空间生命科学研究、空间材料科学研究和空间基础物理研究的主要成果。这些报告获得与会科学家的好评,使他们更进一步了解中国。

在第36届世界空间科学大会上,中国科学家更是大放异彩。在与空间有关的生命科学委员会的科学报告中,我国科学家的论文报告有三篇被选为热点报告;在相对论天体动力学研讨会中,我国科学家的论文也有三篇被选为热点报告,分别占其所在领域热点报告总数的3%左右。应大会之邀,顾逸东院士和李德仁院士还分别作了《中国载人飞船应用系统》和《对地观测卫星及其在中国应用》的交叉学科报告。

克・普瑞在大会开幕式上说:“无论是对世界还是中国来说,这次会议在中国召开都是恰逢其时。近年来,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震惊世界……我们欢迎中国在21世纪初加入和平利用空间、造福人类的大家庭……在这项伟大的事业中,中国科学家的贡献至关重要。”

合作:期待进入实质阶段

本次大会首次召开了各国航天机构圆桌会议,来自美国航天局、欧洲空间局、中国航天局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航天机构领导人坐在了一起。然而这个以“新探索时代建立国际科学合作的通道和框架”为主题的会议一开始就出现了一丝火药味。加拿大航天局空间科学部主任肯道首先发言:“空间站在运行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竞争。”参会代表猜测,这实际上就是在隐晦地表达对美国“垄断式”研究的不满。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美国似乎既是合作的主要倡导者,也是合作的最大障碍。在这次圆桌会议上,来自NASA的科学董事会副主任哈特曼成为提问的焦点,而问题多集中在开展国际合作的可行性。一位代表问:“技术、经济、政治……究竟什么阻碍了美国同其他国家的合作?”面对这类问题,哈特曼的回答一律是:“我们期待着合作,但这些问题还在讨论中”。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教授徐荣栏对此次会议的结果表示失望,他说:“美国、日本、欧空局都在使用外交辞令,会议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看来合作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大范围的合作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具体的合作项目也面临很大困难。道格・库克承认,目前全球探索战略主要面临四个困难:一是如何协调14个国家达成具体协议;二是如何使这项计划顺利地通过各个国家法律、政策的首肯;三是如何取得政府和公众的支持;四是如何确保计划的稳定性,特别是得到充足、稳定的资金支持。

面对浩瀚的宇宙,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能力独立完成太空探索,“合作”已经成为空间研究的大趋势。正如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所说:“合作应该是逐步展开的,首先必须加强各方的沟通和了解。我们和NASA正处于这个阶段。”

资料链接

↑“卡西尼”号土星探测器是1997年10月15日由美国和欧洲联合发射的,其主要任务是绕土星飞行74圈到76圈,考察土星、土星光环及其卫星大家族。图为“卡西尼”号进入土星轨道效果图。

↑欧洲宇航局的第一个火星探测器“火星快车”于2003年6月2日成功升空。其使命主要是寻找火星上是否存在水的证据,对其大气和土壤成分进行分析等。图为“火星快车”准备发射升空。

↑2004年1月4日,美国火星探测器“勇气”号成功着陆火星。由于“猎兔犬2”号与地面失去联系,科学界异常关注“勇气”号的命运。图为“勇气”号火星探测器效果图。

↑美国当地时间2004年1月24日,美国“机遇”号成功着陆在火星的“梅里迪亚尼平面”。在“勇气”号受困的情况下,“机遇”号能否顺利完成使命尤为引人瞩目。图为“机遇”号火星探测器效果图。

↑2005年1月14日,欧洲航天局操控“惠更斯”号探测器成功登陆土卫六。“惠更斯”号是1997年10月由美国“卡西尼”号携带发射升空的。图为“惠更斯”号和“卡西尼”号轨道器分离效果图。

↑2005年11月9日,欧洲的“金星快车”探测器升空。“金星快车”搭载了7种科学仪器,可以对金星大气、离子环境及其与太阳风的相互作用等进行测量。图为金星快车上级火箭点火模拟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