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照片记录历史。在武汉?口区汉正街都市工业园创业服务中心大厅里挂着这样一帧照片:2003年4月武汉市市长李宪生在?口区古田老工业基地调研。照片中呈现的是一派萧条:映入眼帘的是四处灰色的墙面、坑坑洼洼的道路和残破不堪的厂棚。
一个变化书写历史。2006年7月14日,当记者来到这个地方,看到的却是明亮
创新:让老工业区散发活力
是什么让死气沉沉、一派萧条的工业区重新散发活力?只有两个字:创新!武汉市努力激活存量资源,在老工业基地上挖出了“金矿”。
武汉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张之洞曾在这里大兴洋务,这里曾是我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武汉一直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改革开放前武汉已发展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六大工业基地之一。
但是长期以来,国有资产呈封闭、凝固状态,结构、布局不合理,资产使用效能低、效益差,成为制约武汉国有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
如何改造老工业基地,使国有企业走出困境,重现活力?重新投资,将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技术改造和体制改造,资金又是大问题。
老工业基地改造贵在创新思路。武汉在实践中走出了新路:以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节约型社会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积极盘活国有存量资产、充分利用闲置资产的改革方法,以此实现武汉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
盘活:老工业区成“金矿”
汉正街都市工业园所在的古田片区,是武汉市近现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曾发出武汉第一度电、送出武汉第一滴自来水、生产出武汉市第一盒火柴、造出新中国第一台柴油机,是中国百年工业发展史的缩影。2002年底,这一地区有机械电子、印刷包装、化工医药等各类工业企业220家,但绝大多数企业已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3万多名工人下岗,350万平方米厂房有近1/3处于闲置半闲置状态。
如何挽救困难企业?武汉市曾准备在城郊结合部征地2000亩新建标准厂房。经过核算,每亩成本超过118万元,还要占用大片良田,且征地、建设周期很长,建成后中小企业又很难承受其入驻租金。不划算!
必须盘活国有存量资产!应该充分利用闲置资产!武汉市政府在原来古田工业区老工业基地上规划建设总面积5平方公里的汉正街都市工业园。政府首先对试点区内企业实行企业改制、同性质合并、部分企业关闭或停产等措施,解决老工业区遗留问题。试点区内对原来老企业厂房进行保留,只做简单的统一装修规划,形成园区特色。试点区老企业遗留问题解决后,又向外提出优惠条件吸引企业进入。
3年来,汉正街都市工业园未新使用一亩耕地,依靠利用基础、盘活存量,取得了飞速发展。3年里,园区新引进民营都市型企业58家,2004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0亿元,2005年工业总产值达41亿元,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2.52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7653个,安置职工18245人。在此推动下,?口区全口径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26.73%,区级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33.62%。曾经被人们形容为“低着头朝西走,闻到臭气是?口”的汉正街老工业区,如今已经成了?口区的“金矿”。
模式:人与环境协调发展
?口区政府对试点区企业实行企业改制、同性质重组合并、部分企业关闭或停产等措施,使园区老企业厂房进汉正街都市工业区的发展模式,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高度关注,俞正声多次来园区考察并充分肯定:“这一做法把改革、发展、就业、环境有机结合,体现了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性发展,是一个创举。”
于是,武汉市在整个中心城区推广了这一模式,2005年陆续启动了堤角、洲头、白沙洲3个都市工业园。2006年又将启动2-3个都市工业园区,力争每个中心城区都有市级都市工业园区,力争每个工业园区为武汉新增投资7亿元、就业岗位8000个、工业总产值10亿元、税收1亿元。
除积极推行都市工业园的建设外,武汉市还积极从多渠道盘活国有存量资产。具体措施包括推进老工业基地上国有公司重组整合、分拆改制、剥离辅业资产,精干做强主业、推动国有资产整体合资合作、多渠道筹措增量资金、积极开展不良资产集中处理等。中共武汉市委副书记叶金生认为,在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中,武汉有三条基本经验:观念的转变和创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以及综合配套、建立盘活国有存量资产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