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在近期举办的“京港大学校长高峰论坛”上,香港大学有关人士透露,在今年申请港大的内地考生中,至少有2名以上的内地高考状元在笔试和面试中“出局”,“他们选择的志愿和专业理想不太相符合,有的对到港大读书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对有的学生,我们则认为港大不能提供给他最想要的学习条件。”香港大学
凭借高考试卷得到“状元”称号的学生当然是佼佼者,但在高考这张试卷外,学生的创造能力、社会交际能力、服务于社会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综合素质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着眼点。而“高考状元”的头衔,并不一定代表在这些方面同样的出类拔萃。
可是,当社会对高考状元一再热捧的时候,创造性人才和创造性机制就已潜在地被冷落了,并可能形成“现实稀缺”。不是我们不需要这种人才,而是社会环境和教育机制太缺乏一种择选创造人才的考评机制。
而香港大学增设了“面试”这一关,更注重选拔社会性、个性化、创造性、综合能力出众的“双料学生”,这种做法跳出应试教育框框,用独立自主的弹性空间为学生设定了宽松的成长环境,也为学校开拓了一个宽阔、健康的选材环境。
这就向我们提出了警醒:教育不是为了满足就学机会,而是开发学生的发展空间;教育不是为了得到“状元”和“金牌得主”,而是为了让孩子得到精神、人生幸福。在完善高考制度过程中,在保持高考公平性的前提下,高校自己更要有独立自主的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