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张充满阳光、充满希望的照片:穿深色西服、仪表堂堂的高三学生潘立群,在国际展会上用英文示意板向外国客人介绍自己的发明成果。
据媒体报道,今年4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的2006
消息接下来的内容就不让人那么开心了。由于在高三痴迷于发明,加上参加国内外比赛耽误了大量时间,潘立群的高考成绩不尽如人意:379分。据潘立群的指导教师介绍,如果是高一、高二时在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一般都能保送读大学。潘立群的这项发明是在2005年10月申请的专利,在山东省获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是今年4月,随后参加了国际比赛,错过了保送时间。潘立群也试着向一些高校推荐自己,但没有一所学校破格录取他。
据报道,专家说潘立群的“可解决色觉障碍的交通信号灯”,可以使数以万计的色障者通过灯的闪烁和图形识别看到红绿灯,既符合各国信号灯的使用惯例和有关标准,又不需要增加成本,是设计思路上的创新,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值得人回味的是,在记者采访中,潘立群说,假设面临着上哈佛和发明电灯泡的选择,我会选择发明电灯泡。不过,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上大学。可以看出,在成绩决定一切的现实面前,潘立群认识到了“成绩”的重要。
潘立群之痛是没有能考上大学的痛,然而,在我看来,这件事情的出现,却是我们的教育之痛、体制之痛。说教育之痛,是潘立群被僵化的规则挡在大学校门之外、没有一所学校慧眼识珠马上破格录取他,是潘立群在发明创造中所取得的成绩没有体现在学习评价体系之中、没有体现在平时成绩和高考的分数之中。说体制之痛,是这样的人才得不到教育体制、科技体制的支持,而不得不“回头”走高考的“独木桥”。
从十六届五中全会,到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再到不久前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作为我们国家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被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很多条件,比如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要改革资金投入机制,要改革人才评价体系,要制定有利于创新的政策措施等等。但最重要的是要有创新型的人才,没有能够不断创新思想、创新手段,不断追求创新、热爱创新的人才,就不会有创新型国家。曾经有专家指出,挑战“创新型国家”的一大问题,就是能够不断出创新成果的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国人才总体规模已近6000万,但能跻身国际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凤毛麟角。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其包含的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我国参与领导层的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其中在一级科学组织担任主席的仅1名,在二级组织担任主席的仅占1%。
爱迪生没有上过大学,但一生发明超过2000多种,成为杰出的科学家和发明家。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故事来鼓励潘立群以及和他有同样经历的年轻人。但有关部门和地方也应该能够清醒地意识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是光靠号召就可以了,而是要马上行动起来,不仅要保护培养好潘立群这样的创新型人才,当潘立群之痛的问题出现后,还要能举一反三,通过改革,从体制、制度上加以保障。毕竟,时间不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