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论伟大抗震精神的时代价值

2006-07-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和 我有话说
今年是唐山抗震三十周年。回顾唐山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带领人民群众发扬抗震精神,实现十年重建、十年振兴、十年快速发展的伟大实践,更加感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各种困难,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唐山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所形成的伟大抗震精神,是唐山各
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抗震救灾、实现快速发展过程中实践党的先进性的结晶。在纪念唐山抗震三十周年之际,深入挖掘抗震精神的时代内涵,弘扬伟大的抗震精神,对于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唐山人民用生命和汗水铸就了伟大抗震精神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的强烈地震,顷刻之间使24万同胞遇难,百年工业重镇毁于一旦。西方一些新闻媒介曾说:“唐山从地球消失了”。然而,让世界惊讶的是,历史并没有按照西方一些人的预言发展。唐山的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公而忘私、患难与共、自强不息、顽强奋斗、拼搏进取,在一片废墟上开始了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伟大壮举。震后第一个十年,我们在一片废墟上建起了一座现代化新城,创造了人类同自然灾害斗争史上的奇迹;震后第二个十年,我们积极实施国民经济振兴计划,“七五”时期赶上了全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八五”时期超过了全国经济平均增长速度,跨入了经济发展较快城市行列;震后第三个十年,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狠抓第一要务,按照发展成果惠及百姓的目标,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走在了全省最前列。我们深深体会到,在抗震救灾和快速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抗震精神”是党的历史先进性和时代先进性相结合的必然体现,没有广大党员干部带领人民群众弘扬抗震精神,就不可能有繁荣美好新唐山的今天。

1996年江泽民同志为纪念唐山抗震20周年题词:“弘扬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把新唐山建设得更繁荣更美好。”这是对抗震精神的高度概括。在地震灾害面前,唐山人民不怕艰难困苦,用生命、鲜血和汗水铸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抗震精神。公而忘私,就是勇于牺牲,甘于奉献。在地震发生后,无数的党员群众从废墟中爬出来,不顾家人的安危,自发组织起来,救人、保护国家财产。在恢复建设和快速发展时期,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舍小家为大家,把全部的心血献给了唐山的恢复和发展。患难与共,就是心系群众,同甘共苦。在地震灾害面前和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党群之间、干群之间、群众与群众之间建立了患难真情。在震后那些艰难的日子里,数十万唐山人少则几户、多则几十户同住一个抗震棚,组成一个大家庭,互让一碗水,分吃压缩饼干,一起照顾伤员,患难与共。在恢复建设和快速发展阶段,全市党员干部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同舟共济,谱写了一曲曲壮美的改革发展乐章。百折不挠,就是知难而进,奋力拼搏。在毁灭性的大地震面前,唐山人民不是捶胸顿足地哭泣,而是表现出了从来未有的镇定、从容、举重若轻和不屈的抗争。残酷的命运和无情的灾难,铸就了唐山人坚强的性格,他们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以大无畏的精神向困难挑战,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在震后很短的时间内就挖出了“抗震煤”,炼出了“抗震钢”,发出了“抗震电”,生产了“抗震瓷”,种上了“抗震麦”,使工农业生产很快恢复到震前水平,创造了人定胜天的伟大壮举。勇往直前,就是负重奋进,敢于争先。唐山人民素有不甘落后、勇于争先的优良品格,无论是在与震灾斗争中,还是在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的新时期,都表现出了强烈的进取精神。正是有了体现党的先进性的抗震精神,唐山各级党组织和大共产党员带领人民战胜灾难,才实现了快速发展。

唐山快速发展的实践丰富了抗震精神的内涵

唐山震后30年取得的成就,特别是近十年的快速发展,既是抗震精神的实践过程,又是抗震精神在新的形势下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唐山人民大力弘扬抗震精神,推动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抗震精神所体现的中国人民自力更生、不怕困难的优良传统,给了唐山人民以战胜地震灾害、重建家园的无穷力量。目前,唐山市建成区面积是震前的3倍,城市化率达到45%。城市自来水普及率、集中供热率、污水集中处理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均处于国内同等城市前列。同时,按照河北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在广大农村广泛开展了以道路硬化、村庄绿化、院街净化为切入点的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使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新唐山城乡建设的巨大成就,得到了国内外各界的高度赞誉,并先后荣获联合国“为人类住区发展作出杰出贡献”荣誉奖和“国家园林城”称号。

唐山人民大力弘扬抗震精神,推动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抗震精神所体现的知难而进、顽强拼搏的坚强意志,始终激励着唐山人民把加快发展放在第一位,努力以建设和发展的丰硕成果,回报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回报全国军民的无私支援。1986年恢复建设基本完成后,唐山把主要精力转向经济建设,组织实施国民经济振兴计划。进入“十五”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唐山经济社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2027亿元,财政收入226亿元,分别比1975年增长了25.5倍和54.9倍。特别是立足增强经济发展的持续能力,坚持从唐山产业基础和沿海具有优良港址的优势出发,精心做好曹妃甸工业区开发建设的前期工作,用蓝色思路改写黑色煤都历史。目前,曹妃甸工业区开发建设已列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唐山港曹妃甸港区2座25万吨级矿石码头实现国际通航,首钢搬迁曹妃甸工程即将开工建设,各类重大项目正在陆续进区,大规模开发建设已经展开。曹妃甸承载着唐山人的蓝色梦想,正在成为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最具带动力的引擎。

唐山人民大力弘扬抗震精神,推动社会事业取得了全面进步。抗震精神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使唐山人民始终注重追求自身的全面发展。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和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要,唐山坚持实施倾斜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全面发展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科技工作得到加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56%;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普九”成果得到巩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事业欣欣向荣,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俏夕阳》等一大批文艺作品在国内外获奖,评剧艺术节已成为展示冀东优秀文化的平台;卫生事业长足发展,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疫情监测体系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水平明显提高。

唐山人民大力弘扬抗震精神,推动生活质量实现了显著改善。抗震精神所体现的心系群众、同舟共济的崇高境界,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坚持把为民谋利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努力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震后30年,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82元,年均递增13.1%和13.4%;群众居住条件日益改善,城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6.8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29.52平方米;“十五”时期新增城镇就业18万多人,安置下岗职工20.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失业人员失业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农村五保人员全部由财政供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行。

唐山人民大力弘扬抗震精神,推动城市文明得到了的大幅提升。抗震精神所体现出的公而忘私、先人后己、无私奉献的思想品格,是社会主义道德观在新唐山的生动体现;唐山重生崛起的历程,本身就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经历血与火洗礼的唐山人民,对党、对祖国、对全国军民怀有特殊感情。震后三十年来,唐山始终坚持用抗震精神教育人民,用抗震精神凝聚人心,塑造了良好的社会风尚。连续16年开展的“月评学雷锋十佳事迹”活动、“志愿者行动”、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文明城市创建以及“诚信唐山”、“平安唐山”、“学习型城市”的创建,都有效地提升了公民的文明素质和城市的文明程度。

弘扬抗震精神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胡锦涛同志指出,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围绕党的中心任务,通过推进党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搪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党的先进性的要求是具体的、历史的,是先进的理论和合乎规律的实践活动的统一。唐山30年的发展,就是唐山的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带领人民群众不断弘扬抗震精神,发展党的先进性的过程。伟大的抗震精神所体现的价值取向就是在与地震灾害斗争、重建家园、振兴发展的实践中对党员先进性的要求,它们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因此,发扬抗震精神,就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践行科学发展观,落实党的先进性要求的具体化。唐山历经十年重建、十年振兴、十年快速发展,已经进入十年腾飞的重要历史时期。要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就唐山而言,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抗震精神贯彻到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去。为在全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主要经济指标跨入沿海发达地区行列,建设现代化沿海大城市,为实现唐山腾飞而努力奋斗。

推进唐山腾飞的宏伟事业,改革和建设的力度都要加大,这对于全市共产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都是新的考验。这种考验大量的表现在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上。我们必须在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大力弘扬抗震救灾中那种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既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又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增强在大局下行动的自觉性,确保中央政令畅通。要动员全市上下发扬抗震救灾中那种大公无私、先人后己的精神,正确对待利益调整,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特别要处理好个人与国家、集体、他人的利益关系,永远不可把个人利益摆在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之上。

推进唐山腾飞的宏伟事业,必须把全市人民最广泛地团结起来,把各方面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起来,形成全市上下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生动局面。我们必须要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大力弘扬抗震救灾中那种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的精神,树牢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的观念,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引导广大群众大力弘扬抗震救灾中那种识大体、顾大局的精神,积极投身改革、努力推进发展、切实维护稳定,为实现更快更好发展和构建和谐唐山贡献智慧和力量。

推进唐山腾飞的宏伟事业,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路坦途,需要进行不懈奋斗。我们必须在全市人民中大力弘扬抗震救灾中那种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精神,视困难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千方百计加快唐山发展。特别要增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在堆进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以及推进协调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下真功夫、苦功夫,努力把新唐山建设得更繁荣更美好。

推进唐山腾飞的宏伟事业,是一个创新和创造的艰辛过程,特别是需要实现思想和体制机制的与时俱进。我们必须在全市人民中大力弘扬抗震救灾中那种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精神,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解放思想、积极进取,敢闯敢试、敢人为先,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持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作者为中共河北省委常委、唐山市委书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