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特色建设中跨越

2006-07-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伟光 本报通讯员 王锐 金声 我有话说

在不久前结束的哈尔滨工程大学“十五”“211工程”验收中,担任验收专家组组长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闻雪友表示:“我最欣赏‘三海一核’,抓住了国家的重大需求,结合了学校的优势特色,找准了发展的目标方向,凝聚了师生员工,产出了累累硕果,这一经验值得推广。”

“三海一核”是对该校办学方略的核心概括,

即以“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以及核能应用”等国家战略性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需求为牵引,来构造学校的主体学科,并以这些主体学科的率先发展带动整体学科共同发展,进而构建和优化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体系,以差异化打造核心竞争力,推进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正是基于这一重要的思想基础,哈尔滨工程大学主动谋划、积极推进特色发展战略,确立了其在国家战略性领域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学校现已成为我国舰船科学技术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主力军之一,我国海军先进技术装备研制的单位之一,我国发展海洋高技术的一支重要力量,我国核动力安全研究的重要基地。

“三海一核”办学方略的凝炼、形成以及实践,使哈尔滨工程大学这艘巨轮鼓足风帆,昂然向前!

登高望远凝炼特色办学理念

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前身哈军工曾在短短13年中取得了辉煌成就,成为中国高等军事技术教育的典范。“为国防现代化服务”的使命定位和“尖端集中,常规分散”的专业定位是推动其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霜砥砺,学校在发展战略中始终重视对自身使命定位和服务主体领域定位的凝炼。在积极迎接高等教育观念创新的洗礼中,各界领导班子不断谋划“异峰突起、出奇制胜”,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思维,逐步形成了“三海一核”的基本办学方略。

1950年代末,哈军工发展中期,时任院长兼政委的陈赓大将审时度势,针对国防建设的战略需求,提出学院“尖端集中、常规分散”的专业定位,使得哈军工在短时间内创造了为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1978年,以哈军工海军工程系完整建制为主体组建起来的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以造船工业和海军建设的人才和科研需求为牵引,明确人才培养定位,找准科研方向,实现快速发展,使学校跻身于全国88所重点高等学院之一,迈出了提高办学层次的关键性一步;1996年,“211工程”启动,我国高等教育分层次建设的趋势日益明显,学校结合自身发展的历史优势和现实需求,对使命定位与服务领域定位进行了更明确的区分,并对服务领域的定位进行了第一次系统的高度凝练,即“海运”、“海防”、“海洋”,借鲜明的“三海”服务特色之势,进入了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的行列。

1999年,学校划归国防科工委,成为国防科工委委属高校中唯一拥有核学科的高校。学校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国防科技新跨越、造船强国新目标、核电发展新局面、海洋资源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基于对已有优势和上述领域国家需求的前瞻性思考,学校进一步将服务的主体领域凝炼为“三海一核”,即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与核能应用。

2005年1月,在学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二次党代会召开,“三海一核”作为办学方略被正式确立,并首次在报告中以科学的战略思维,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三海一核”方略,就是把“三海一核”作为服务主体领域的方略,就是以这些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需求为牵引来构造学校主体学科的方略,就是以这些主体学科率先发展进而带动其他学科共同发展的方略;坚持“三海一核”办学方略,必须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主动面向服务主体,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通过构建和优化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体系,以差异化打造核心竞争力,推进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三海一核"办学方略的确立和全面阐述,是学校对五十年办学实践的科学总结,是学校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它的形成,体现了学校对“办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办好这样的大学”所进行的深入思考,标志着对学校主体服务领域及相应的学科专业体系的定位和确立。

谋划突破实施特色发展战略

哈尔滨工程大学在办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充实着“三海一核”这一理念。他们采取了一系列特色发展战略,从学校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三个方面推动学校重点学科的建设,并以其带动学校各学科、各项事业的发展。

学校坚持特色办学、高水平办学的指导思想,稳步推进以“三海一核”为服务特色的学科,以“三海一核”领域的战略性需求为主要牵引,加强对学科的集成和整合,构造若干特色学科群,巩固原有优势。学校根据差异化原则,进一步凝炼“三海一核”领域的学科发展方向,构筑学科新优势,为相关领域主体学科的建设和科学研究搭建了良好的发展平台。目前,以“三海一核”为服务特色的学科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学科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高。

为满足“三海一核”领域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学校积极策划构建研究型教育体系,对课程体系做出不断改进和优化,推进人才培养战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专业科技实践,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学校成为我国“三海一核”领域最大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此外,学校以“三海一核”领域国际科技前沿和国防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大力开拓科学研究能力,围绕国家战略高技术研究、重大科技计划和重大科学问题,加快在国防科技创新体系中形成“高端引领”的能力。在自身取得高速发展的同时,“三海一核”领域也辐射、拉动了相关学科科研能力不断提升。

树立标识扩大特色建设效益

“三海一核”办学方略的实行,以及伴随而来的学校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使工程大学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在“三海一核”领域所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学校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优势空间。这对统一全校思想、集中力量实现重点跨越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三海一核”办学方略的确立和实践,也对社会各界认识学校起到了重要标识性的作用。在“九五”“211工程”建设验收时,这一办学方略得到了评审专家的称赞,也得到了学校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认可。2002年9月3日,《中国教育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发了国家计委、教育部、财政部的长篇文章《为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211工程”“九五”建设取得重大成效》,文章指出:“哈尔滨工程大学以‘三海一核’需求为主体,承接若干重要的科研项目,组织学科体系,实施学科跨越式发展战略”,这是继“211工程”验收专家组之后,国家“211工程”主管部门对学校“三海一核”办学方略及其实践的充分肯定。

国防科工委主任张云川高度评价学校“三海一核”办学方略,认为学校很好地把握住了自身的发展方向,未来发展大有前景。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周济来校视察时,认为学校“三海一核”特色体现了异峰突起、出奇制胜的战略思维,要认真总结和凝练,进一步指导办学实践。校友、海军副司令金矛中将在建校五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哈工程大学走过了创业、发展、再创辉煌的不平凡历程,成为我国‘三海一核’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研基地,为我国培养和输送了大量人才。”

回首漫漫征程,“三海一核”办学方略对哈尔滨工程大学提升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今天,“三海一核”办学方略已深深植根于工程大学师生的思想观念中,自觉落实到学校的办学实践中,并成为学校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行动指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