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于都河上的桥

2006-07-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冯蕾 我有话说

7月29日,记者来到于都河畔。河水携带着赣南的红土静静地流淌。

在于都城一条静谧的巷子里,记者推开了钟明老人的家门。93岁的钟老比我们想象的要精神很多,口齿清晰,思维敏捷。他曾亲身参加过土地革命、红军长征、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听说我们也要重访长征路,这位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人马上兴奋起来

那是1934年的一天傍晚,钟明所在的部队将渡过于都河。

河水汹涌,最深处能达到一百多米。今天的“长征第一渡”纪念地便是钟明和他的战友当年过河的地点。那时,钟明18岁。“当时的河水比现在急很多,河上没有桥,为了过河,就把一条条渔船挨着连起来,把渔船当‘桥墩’,两条渔船之间铺上木板,叫做浮桥。”当时白天有敌人的飞机在堵击,找到了目标后就会投炸弹,所以,一般是晚上行军,白天休息,通常都是下午五时后开始走,不管天晴下雨。当时河面上工兵和于都城里的老表用木船搭起了浮桥,桥上铺的都是老表家捐的床板、门板甚至老人寿棺,一切可用的木板都捐献出来。为避免暴露目标,船排工人和红军工兵部队,头天下午架桥,次日凌晨拆除。

1934年,在于都县城群众的帮助下,工兵们在60里长的于都河段架起了5座横跨400多米宽的水面浮桥,保障了八万余名红军安然渡河,走出了万里长征的重要一步。

如今,于都河上的桥越来越多,当年红军长征的八个渡口都已先后建起八座大桥:20世纪70年代,于都河上建起第一座大桥――于河大桥,解决了长征第一河两岸群众的交通问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于都河上又先后建起了花桥大桥、澄江大桥、长征大桥、寒信大桥、罗江大桥等。2003年,红军大桥又通车了。今天,于都县长征广场游人如织。

“当年渡江时,这哪里有桥啊。”钟老曾在七十多岁时和老伴一起走在双向四车道的长征大桥上。钟老说:“在桥上我就想,要是长征的时候有这个桥就不用架浮桥了。”

于都河、浮桥、乡亲们的挥手道别,这些长征路上的记忆支离破碎,但永远地留在了钟老和战友们心里。“子弹从左眼角钻进去,从头顶飞出来。”钟老指着自己的头回忆说。钟老头顶深陷的弹痕今天依然清晰可见。钟老说:“受伤那次,打的是阎锡山的部队,是跟着刘志丹一起打的。当时我三进三出太平间。跟我一个病房的战友惊讶地问,你怎么回来了?我说,当然会回来。后来听医生说,这样的伤,1000个人里面只会活下来1个人。”

于都县委宣传部的肖承明告诉记者:在于都,健在的走完长征全程的老红军仅剩两位了,一位是钟明,另一位是97岁的曾福祥。他们和他们的精神将成为于都永远的财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