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是到了应该冷静地回顾自己的发展历程、应该进行全面系统的自我反思的时候了。 ▲要正确地进行反思与回顾,要科学地作出批判性总结是不容易的。关键在于学者必须能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了解和熟悉当代逻辑科学发展的现状及前景,明确其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掌握必需而充分的学术资料。 |
中国古代长期忽视形式逻辑,朴素的辩证逻辑获得了相对较快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段时间里,一些西方逻辑学家的逻辑论著和逻辑思想较集中地被介绍到国内,初步扭转了形式逻辑不受重视的局面。但这主要仍限于传统逻辑,而对当时在国外已迅速发展的数理逻辑未予重视,缺乏必要的介绍与研究。直到1927年汪奠基著《逻辑与数学逻辑论》的问世,才开始有了改变。到上世纪30年代中期,金岳霖著《逻辑》的出版标志着我国逻辑学家在数理逻辑的教学和研究上取得了重大进展。
应当肯定,近代中国在逻辑科学的探讨传播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对此却缺乏系统的总结,而正如冯契所指出的:“理论的演变只有通过自由讨论和系统的总结,才能提高自觉性。如果得不到科学的总结,那便会陷于盲目性。”(冯契:《中国近代逻辑思想史论・序》,载《冯契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八卷,第488-489页)这一点,在我国上世纪30年代由“唯物辩证法论战”所引发的一场关于如何认识和对待形式逻辑与辩证法(辩证逻辑)及其相互关系问题的论战中便清楚地表现了出来。一些人(反对唯物辩证法的人)坚持形式逻辑是唯一正确的科学方法,对唯物辩证法或辩证逻辑作为科学方法的正确性和必要性进行了系统的否定;而另一些人(进步的哲学家)为了捍卫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性及指导地位,在未划清形式逻辑与形而上学界限的条件下,对形式逻辑进行了不适当的批判和否定。其实,争论双方都是把形式逻辑同辩证法、辩证逻辑绝对对立了起来,视为毫不相容的两种方法和两种逻辑。这场论战突出暴露了当时哲学界在逻辑问题上的片面性和盲目性。
这种盲目性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上世纪50-60年代关于形式逻辑与辩证法、辩证逻辑关系的讨论中又继续暴露出来。这场讨论所涉及的问题虽然较多,但要害仍然在于划不清形式逻辑与形而上学的界限,不能正确理解与判明形式逻辑与辩证法、与辩证逻辑的关系。与此同时,数理逻辑及其最新成就仍然被置于大多数讨论者的视野之外,甚至被一些人视之为“帝国时代为垄断资产阶级服务的伪科学”,因而严重阻碍了它在我国的正常发展。
随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使逻辑科学经受了一场巨大的浩劫。然而人们也正是从这场浩劫中、从“四人帮”一伙的倒行逆施中开始清醒起来:从不讲逻辑,特别是不讲推理、论证的恶劣表现中意识到学习和研究形式逻辑的必要性;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猖獗、泛滥所带来的恶果中意识到学习和研究辩证逻辑的必要性。正因如此,上世纪80年代曾掀起学习逻辑(主要指形式逻辑,也包括辩证逻辑)的热潮。作为现代形式逻辑的数理逻辑也开始受到逻辑工作者的重视,学习和研究数理逻辑成为多数逻辑工作者的自觉要求。所谓逻辑现代化,实则逻辑教学和研究现代化的问题被提上日程,并由此而展开了逻辑教学和研究是否需要和如何实现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
但近十年来,虽然逻辑工作者队伍的教学和研究水平有了新的提高,逻辑学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在学生的素质培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正越来越得以显现,然而逻辑学在高校的学科建设与配置中,在普通高校的自学考试中,以及在整个社会的实际需要中,其地位与作用都显现出某种下降的趋势,逻辑学似乎越来越为人们所漠视,越来越陷入某种困境。
这种情况警示人们,逻辑学是到了应该冷静地回顾自己的发展历程、应该进行全面系统的自我反思的时候了,是到了应该对改革开放20多年来,并由此上溯到中国近代、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逻辑科学在学科建设方面、在认识和对待各分支学科及邻近学科的相互关系方面,以及如何更有效地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与进步、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及由此获得的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等进行自我批判并作出总结的时候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我国逻辑科学以往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有客观的、清晰的理解,才能避免对某些问题的争论或讨论常常出现某种并非螺旋式上升的重复现象,从而也才能逐步清醒地意识到我国逻辑科学历经坎坷的主要原因,并找到摆脱这种现状和促进我国逻辑科学不断发展和振兴的必由之路。马克思曾经说过,历史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够进行自我批判,而且也只有在自我批判的条件已准备好了的时候,才能够对过去向着自己发展的各个阶段作出客观的理解。(参见《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二卷,第24页)伴随着当代中国逻辑科学发展进程而成长起来的中国逻辑工作者正在不同程度上逐渐意识到这一点。
正因此,近年来已有一些逻辑工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当代中国逻辑科学发展的实际进程及其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开始进行反思和回顾,并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毋庸置疑,要正确地进行反思与回顾,要科学地作出批判性总结是不容易的。关键在于学者必须能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了解和熟悉当代逻辑科学发展的现状及前景,明确其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掌握必需而充分的学术资料(包括相关的新成就和新成果)。只有这样,才能高屋建瓴,通过“人体解剖”而把握住“猴体解剖”的钥匙,才有可能对以往阶段持有正确的理解,从而作出科学的恰如其分的论断。就此而言,目前逻辑学界所进行的反思,总体而言还只能是探索性的。因此,自然还会存在这样或那样值得去进一步讨论、推敲的问题。但不管怎样,作为反思性工作,无论做得如何,做到了多少,也无论还将引起多少不同的意见,还有多少问题尚待进一步去努力探索和明确,它都是值得人们欢迎的、肯定的。
[本文系作者为晋荣东著《逻辑何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所写“序”的删节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