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现为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科研体制改革 项目申请、经费划拨、管理运作、收入分配、人才评价……由于科研体制改革牵扯的问题纷繁芜杂且由来已久,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个棘手的问题。 中国的科研体制改革从提出到实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期间,政府重视,相关部门力推,科研人员拥护,社会舆论支持。但由于长期延续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再加上社会不良风气的入侵,因此,彻底根治科研体制内外并存的痼疾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科研体制改革过程中,真正协调好项目申请、经费划拨、管理运作、收入分配、人才评价的各个环节,是我们迟早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浪费不起;中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也耽误不起。”王志珍院士掷地有声的话语再次回响在耳旁。 责任编辑张蕾 |
建立合理高效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
我国现行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存在两大突出问题。一是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低。例如相关管理部门互不配合,各自制定计划,直接从财政部获得独立预算。其结果是造成科研项目设置重叠,科研人员不得不将很多时间花在“跑”项目和应付评估上,极大程度地影响了科研成果的质量。二是政府既管经费,又管项目;既是出资人,又是“经营者”,容易造成决策不当、资源浪费乃至滋生腐败。要落实自主创新战略,如果这种分配和管理科研经费的模式不改变,即使增加了经费也会“打水漂”。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浪费不起;中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也耽误不起。对此,国家应予高度重视,不合理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必须改变。为此,我建议:
1.建立国家科研经费分配协调机制。可考虑在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下设一办公室,负责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科技政策的制定,统筹协调国家科技计划与各领域科技计划,向国务院提出科研经费分配方案,并监督和考核国务院所属各部门在科研经费使用方面的合理性及效率。该办公室可考虑设在科技部。
2.转变政府职能,改变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可考虑建立若干类似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基金会,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及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组成。国家的重大科技计划由政府部门委托相关基金会评估后决策实施,实行问责制;一般的科研项目经费则由基金会管理,政府部门负责监督。
完善项目管理运行和人员分配机制
我国科研项目管理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项目管理运行中保证公开、公平、公正的管理机制很不完善,在项目立项、评估中往往出现由少数人、少数单位说了算的情况,对管理人员缺乏权力制约和监督;二是科研项目经费的有效使用缺乏监督和评估机制,不少科研单位允许项目申请人和承担者从科研经费中提成,导致一些科研人员只求“立项”,不求“交账”,对科研人员的补贴很不规范。为此,我建议:
1.整个项目评审程序要公正,要有制约和监督机制;科研立项要公开透明;评审专家要科学遴选,专家名单和评审结果要向社会公布,并加强对项目实施后的评价。
2.对科研院所和大学的科研项目经费要配管理费,对科研项目经费必须明确用途,加强监督,不得随意侵占。
3.国家有关部门应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参照国际科研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重新制定科研人员的工资标准,规范科研人员的分配机制。
建立符合科研规律的人才评价体系
当前我国一些科研院所和高校在人才评价中存在简单量化的倾向,例如只看发表了多少文章而不注重文章本身的质量和科学意义,这对科研人员是一种误导。科学研究是探索未知的过程,只有脚踏实地,执着追求,才能厚积薄发,取得突破。
费马大定理的证明者、英国数学家怀尔斯和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英国生物学家桑格的论文数量都不多,如果按照简单量化的人才评价标准,恐怕他们就不会被认为是杰出的科学家了。简单量化的评价方法不符合科学研究规律,致使许多科研人员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乐于打“短、平、快”,而不愿搞“高、精、尖”,甚至还催生了种种学术不端行为。为此,我建议:
1.改革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减少奖励数量,延长评奖周期,使获奖项目能真正体现国家科技发展的水平。
2.建立与不同科研领域特点相适应的人才评价标准,并延长评价周期,给科研人员较宽松的工作环境。
3.提高人才评定门槛,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评价与聘用制度。
4.加强科研人员的道德风范与诚信制度建设,避免出现类似韩国科学家黄禹锡那样的丑闻。
建立符合科研规律的管理模式
我国科研领域中目前仍存在一些不良现象。例如,科研项目的大小和立项往往与项目负责人的行政职务相关联;科研成果与科研贡献脱节,有些科研单位的领导人对项目并无实质性贡献,只是在申请经费和组织实施方面做了些工作,但是项目成果署名却要排名第一;为了追求政绩,不论是否需要都可以把科研项目做大,为了明哲保身,只做保险的而不做开创性的科研项目。科研领域中的这些不良现象无形中挫伤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不利于形成平等、求实、严谨、创新的科研环境和学术氛围,应该加以改变。为此,我建议:
1.进一步改革现行科研机构的管理制度,建立符合科研规律的管理模式,使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和科研院所理事会制度真正发挥作用。
2.为具有科研潜力的青年科学家创造更好的条件,而不要过早任命其担任行政职务,以免耽误其宝贵的科研“青春”。
新闻事件
深圳对科技研发资金使用彻底改革
深圳日前出台系列计划,对科技研发资金的使用进行彻底改革,今后对企业研发资金投入的资助,由事前的项目申报转变为研发经费的核定报销。
深圳市科技和信息局局长刘忠朴介绍说,这次改革的出发点和轴线是把各方面的科技资源向自主创新的各个领域和环节聚集,改革的内容则是通过一系列的资金计划来体现。为此,深圳共设立“企业研发资助计划”、“创新型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留学生创业资助计划”等11项计划,基本覆盖了自主创新的各个领域和环节,提高了资金计划的针对性和政策引导功能。
基础研究的困惑 郭红松绘 |
此次科研资金改革最突出的亮点是对企业研发资金投入的资助,即由事前的项目申报转变为研发经费的核定报销。过去此项资助是企业申报项目,专家审核,现在改成在项目的基础上,对企业上一年实际研发的投入总额按照一定比例给予无偿补贴,补贴总额最高为600万元人民币。据悉,今后深圳实行报销制的资金计划大体占全部研发资金的65%。
另外,深圳将对拥有创新性技术构想、方案或发明专利,项目预期可在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或研制出样机、产品的,深圳已有合作单位可以对项目进行深入研发的自然人和法人进行资助,资助额度每年最高为10万元人民币,最多资助3年。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深圳专利申请共13689件,其中个人发明专利占35%。深圳出台该项政策旨在激发民间发明人的创新活力。(李南玲)
声音
科研院所要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就要突出主业,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体制与机制。主辅分离、改制分流是中国石化改革发展的战略突破口,科研单位也要充分重视,要将非科研业务予以剥离、无关的小公司予以撤销,集中精力搞好科研开发,彻底改变“大而全”的局面。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高级副总裁曹湘洪
科技处更名为科研院,这只是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开始,问题不在于名称。学校感到,科技管理的某些办法比如横纵分割是越来越不适合了。1995年清华撤销研究生处正式成立研究生院,给整个研究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希望成立科研院这样的举措能够真正促进科研管理工作的改革,使整个科研工作上新台阶。
――天津大学校长龚克(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
部分科研机构对科学研究的态度急功近利,寅吃卯粮,科研成果拿来就得管用,须立竿见影,特别是基础研究工作所需要的“十年磨一剑”的从容氛围已经荡然无存。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苦心钻研,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学术不端行为不断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朱效民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