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政协委员反映的一个社会热点――医院、电力、燃气、电信、公交、供水、铁路、民航等垄断行业内“福利腐败”问题,几个月后,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在互联网上搜索“福利腐败”,能够看到45500多条关于这个话题的文章。
法学家们从来都是社会热点话题的积极参与者。7月18日
“福利”和“腐败”放在一起合不合适
全国政协委员温克刚第一个发言。他是较早提出“福利腐败”问题者之一。
今年两会前,温克刚去医院看病,发现有些人不用挂号就直接找大夫看病开药。后来有人告诉他,那些人是医院的职工,本院职工看病免挂号费是惯例,是理所当然的福利。
“我倒想问一问这个‘惯例’,敲一敲这个‘福利’:谁给了你‘免费午餐’?”不久后的两会上,温克刚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达了自己的愤慨。
但是,对于“福利腐败”这个新名词,法学家们也提出了不尽相同的意见。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表示,福利的本义是指一个单位或者政府给相关人员提供的一种特别的优待。所谓“福利腐败”似可表述为“透过福利所发现的垄断行业可能存在的腐败”。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凯湘认为,福利本身无所谓好坏,福利仅仅是一种制度安排。他表示,“坏的福利”就是腐败的温床。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韩大元也认为把“福利”与“腐败”放在一起不合适。他表示,不能把转型时期的特殊现象用“福利腐败”简单概括。
计划经济所形成的制度惯性仍在作祟
马怀德认为,产生“福利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还没有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有效的竞争机制尚未形成。现实的情况是在没有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的环境和机制下,公共部门在配置资源上自然就会拥有垄断行业的特殊地位。比如电信行业,如果存在激烈的行业竞争,它反倒要取悦消费者。
“另外,计划经济所形成的制度惯性尚在作祟。”马怀德认为这是“福利腐败”产生的另一原因。他说,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垄断行业的“福利腐败”现象,大多是在计划经济年代就有的。比如铁路职工火车免票,不是新出现的问题,过去就有。但当时没有形成和其他行业间的巨大差别,铁路部门和其他部门并没有在收入、资源配置上出现巨大的不平等。但进入市场经济之后,各行业的发展包括竞争都不一样,有些行业利用其垄断地位,出现高福利,有些行业没有垄断地位,完全进入市场之后,失去了原有地位,问题就出现了。
马怀德认为,“福利腐败”之所以产生,还因为垄断行业缺乏法律规范。他表示,很多专门从事公共服务的公共事业、公益服务和自然垄断的行业,缺乏严格的法律规范。比如电信、铁路、银行部门,在福利待遇方面,本身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成本核算。如果法制健全,垄断行业的地位就会受到法律约束,就无法获得资源配置上的不公平。
破坏了社会的公平价值体系
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温克刚曾指出,“垄断行业形形色色的福利,本质上就是一种腐败。它的蔓延和扩散,隐含三大危机。”
温克刚所说的“三大危机”是指:转嫁福利成本,以亏损为由以涨价的形式增加群众负担,引发社会信任危机;垄断行业利用掌握的公共权力优先服务自己,加剧社会不公;加剧国有资产流失。
韩大元认为,“福利腐败”最根本的危害是破坏了社会的公平价值体系。这种现象如不及时遏制,将会加剧社会的腐败现象蔓延。
韩大元的观点得到与会专家的认同。大家表示,“福利腐败”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特有现象,如果不妥善处理“福利腐败”问题,会使群体性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
健全法制打破行业垄断
专家们从健全法制的角度,提出了遏制“福利腐败”的建议。
马怀德认为,解决资源配置不公和垄断行业的问题,应继续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在垄断行业的政策、立法、监督、执法、成本核算、审计、决策、听证等过程中,要最大程度地实现透明化。“垄断行业的经营成本是最需要公开的”,因为腐败都是在暗箱操作下进行,是不敢示人的。
马怀德表示,当务之急是要立法,“一个对垄断行业监督的有效的完备的法律,能够全方位地施加法律监督。”
“最根本、最彻底的办法就是要打破行业垄断。”温克刚说。他介绍,安徽省已经率先通过立法遏制“福利腐败”。安徽省从今年7月1日实施的《安徽省节约能源条例》明确规定:供电、燃气、煤等能源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向本单位职工和其他居民无偿、低价提供能源产品或实行包费制,违者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节能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