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三重视角中的国际大格局

2006-08-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吴妙发 我有话说

    杨成绪先生的《国际大格局――对1992年―2006年国际形势的观察》(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是一部作者集记者、学者和外交官(大使)三重身份,以独特眼光审视世界大势的国际政治著作。既具见多识广

的洞察力,善于捕捉国际形势瞬息万变中的主要倾向,做出鞭辟入里的结论,又有把外交理念同实践密切结合的驾驭能力,使人读来颇有兴味。这是作者前几本国际问题著作连续获奖的原因,也是引起读者较好反响的原因。

这本著作至少有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对近十五年来的国际大势做了全景式的描绘。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形势的基本方面,如国际总体格局、国际组织作用、大国关系、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各国政策取向、武力作用、意识形态地位、新的矛盾和争斗,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变化在哪里,如何恰当估计,这些变化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如何体现,以及这些变化对国际总体格局有何影响等,作者均做了较细致的梳理和较深入的考量。以大国关系来说,作者对中美日关系、中美俄关系、中欧关系、中美关系、中俄关系和中日关系的分析,指出它们之间既有矛盾又有共同点,既有摩擦又有合作,这种关系截然不同于冷战时代的对抗关系,如果努力,可取得“双赢”局面。从这一基本估计出发,作者认为,各国人民珍惜和平,重视发展已是国际社会基本发展趋势。以上这些分析和结论是作者在十五年前的认知,今天看来似属平常,但在当年却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其次,分析问题比较实事求是。从全局通篇行文来看,作者使用的语言朴实无华,没有张扬、偏颇之说,也无虚夸、浮华之论。比如,对中美关系的分析,即使是双方关系处于低谷之时,作者从中美双方互有依赖和需要这一根本前提出发,分析了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指出消级中孕育着积极,低谷意味着转机。又如,对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考量,作者慎重地做出结论,并以大量数据作佐证。

第三,有一定的预见性。从国际形势发展中找出规律并预测今后大致的走向,对国际问题研究工作者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要求有关人员的真才实学和常年的积累。具体而言,比如立足点、出发点是否恰当,理论基础扎实与否,国际问题学识深厚与否,以及学风是否扎实等。由于作者有不少优势,因而预见就有科学根据。比如,作者指出冷战后各国政策趋于内向、视经济建设为首要使命;大国关系中武力因素趋于淡化,期望取得“双赢”局面;伊拉克战争必定爆发,朝核问题由此可能绝处逢生;意识形态在国与国关系中逐渐淡化,与此同时,“软国力”作用上升;石油价格必定上涨,能源、资源较量逐步突出;伊拉克战争后逊尼派和什叶派争斗日趋激烈,库尔德族要求独立,伊拉克形势很难稳定且会日渐动荡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