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日照市,有一个名为“教授花园”的住宅区,北京大学的300多位教授置业于此。而在8年前,当北大的11位教授决定在这片荒滩上购置住宅时,他们也许不会料到,有那么多同行会尾随而至,并由此给日照这个
300多位教授住在一起,显然不是一般社区所能具有的特质。无论那些教授的主观意愿如何,当他们在地域空间上靠得极近时,客观上就产生了一笔巨大的知识资源。科学研究、决策咨询、教育培训等一切需要智识支撑的事业,因此获得了极为诱人的发展空间。这是由教授构成的“知识群落”所特有的创造力和影响力。从日照出台的相关政策思路和举措看(比如宏观上的打造“产学研居基地”和微观上的资金补贴措施),当地的决策者并不将这个知识宝库仅仅装饰成迷人的海岸风景,而是将之融入到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发展的多个方面,获得了人才聚集效应。这种由“居”为起点而发展出来人才吸纳模式,遵循“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一流的事业需要一流的人才。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日益为人们所重。因而近年来,无论是“猎头公司”、“人才招聘网络”等人才中介机构的勃兴,还是各用人单位求贤若渴的情状,都显示着一种“尊重人才、依靠人才”的社会氛围的形成。然而,热衷招揽人才和充分用好人才并非一码事。在日渐开放的年代,人才的“来”与“去”相对容易,但如何创造一个利于人才发挥潜能的平台却非轻而易举之事。很大程度上,平台搭建的“好”与“坏”决定着人才的“生”与“死”。这样的平台不仅涉及人的“吃穿住行”,更为紧要的是,要为人的知识和精神能量的发挥提供正面激励。后者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在人才周围形成一个“团队”。这种“团队”不仅彼此吸引,而且将“团队”之外的人才不断吸纳进来,形成一种人才汇聚的“洼地效应”。现实之中,诸如“高新技术园区”、“创意园区”的建立,无非就是为了给人才的汇聚和彼此激励构建良好的环境。
当然,有时候人们易于忽略这一点,以为只要拿“金子”筑好了巢,凤凰就会飞过来、留下来,但谁又能保证这种纯粹的利益链条不会被更强的物质诱惑所击溃呢?在最近结束的中外校长论坛上,与会校长们对一些学校争聘百万年薪的“跳蚤教授”就不以为然。在“跳蚤教授”不断腾挪转移之下,人才流动的意义荡然无存,所剩的就只有争项目、争资源的利益图谋。所以,好的人才平台不光是利益留人,更是在精神、情感、知识等多方面留住人。日照市利用本身的“天时”(气候好)、“地利”(环境好),创造了“人和”(人才聚集)的效果。这种模式虽是依靠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但在根本上,以人才吸引人才的平台构建才是最关键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