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建设中,许多城市大量采用水泥、柏油、混凝土等封闭地表,取代原有的土壤表面;对人行道、露天停车场、庭院及广场等公共场所,也喜欢用整齐漂亮的石板材或水泥彩砖铺设。封闭地表在改善交通和道路状况、“美化”环境的同时,也对城市生态和气候环境产生显著的不利影响。
首先,
其次,城市“热岛效应”严重。不透水的路面缺乏对城市地表温度、湿度的调节能力,雨后水分快速蒸发,空气湿度大,使人感到闷热难耐,而后又异常干燥。
第三,地下水位造成地理学上的“漏斗型”。不透水路面阻止了地下水补给路径,加之城市地下水的过量抽取,引发地面沉降,沿海地区还会导致海水倒灌。
第四,城市遍布“死亡性地面”。硬化不透水地面使城市中用来调节小气候的地表植物生长困难,有的树木甚至因根系缺水死亡、倒伏,从而丧失生态作用。
第五,地表径流对城市地表水质量产生严重影响。由于城市地表存在大量尘土及各种污染物,径流形成过程虽然洗涤了地表,但也将这些污染物带入了城市河道。
相反,路面如果透水,可以平衡城市生态系统。雨水由透水路面渗透入地,地下水位迅速回升。透水地面还能通透“地气”,使地面冬暖夏凉,雨季透水,冬季化雪,可以增加城市居住的舒适度。另外,由于透水地面的孔隙多,地表面积大,对粉尘有较强的吸附力,减少了扬尘污染,也可降低噪音。
一些发达国家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开发透水性路面材料,并将其应用于庭院、人行道、自行车道、公共广场、露天停车场、公园内道路及道路两侧和中央隔离带等,增加了城市的透水透气空间,对调节城市小气候、保持生态平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世纪90年代以后,用透水材料替代传统材料铺设路面,已成为发达国家城市建设的普遍经验。比如,以环保技术见长的德国提出到2010年,把全国城市90%的路面改造为透水路面。
刊头篆刻 张云新 |
第三,制订科学合理的道路质量标准。要求所有重要的路面结构都要设置内部排水系统,否则路面为不合格;如果使用有面层的混凝土路面砖,面层混凝土必须与基层混凝土牢固黏结,并有10%以上的孔隙,使水能够渗入地下。
第四,城市建设应多考虑应用透水性强的建筑材料。要在税收政策、金融信贷、产业促进等方面大力扶持透水砖等环保型建材的研制和生产,使透水砖不仅环保更要便宜,以增强建筑使用中的成本吸引力。
(作者系九三学社江苏省苏州市委会社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