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8月4日电小制作影片《疯狂的石头》(以下简称《石头》)裹挟着1700万元的票房高温,以令人意外的成功席卷了暑期电影市场,成了一段时间以来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而持续上扬的票房佳绩和不断见诸媒体的争议既扬名了新锐导演、得意了投资方,更震撼了电影界。点击门户网站,论坛上关于影片《石
纵观当前关于《石头》的正反意见,相当部分的叫好声都给予了影片的现实取向。看过此片的国家专利局武萌先生说:“影片当中很多细节都很有意思,如搬家偷窃、中奖行骗、飞车抢劫等,以嘲讽戏谑的形式抨击了时弊,感觉就像是身边发生的事,离我们很近。”对此,北京电影学院的郝建教授指出,影片中出现了久违的真实,片中的笑料以及演员的表演,都是真正的现实主义。此外,从影片的制作上可以传递很多当今社会上艺术趣味和美学取向的变化。这部影片存在一种很少见的喜剧精神,其中的影像、故事和趣味的天然意识都很强。
“《石头》有很多出彩的地方,特别是它那种杂糅式的黑色幽默。”北京大学新闻学院研一学生范文清这样认为,她说:“太娱乐了!都快把我乐翻了。”毫无疑问,和她拥有相同感受的观众相当广泛,毕竟,“幽默”大概是这部影片最为直观也最为人乐道的特质。而成就这种“幽默”的语言风格、剪切技巧和结构手法也就成了这部影片被激赏的另一个原由。新浪网的一位网友在谈到观影感受时热切地表示:“我为影片当中多变的镜头表现力和带有一点疯狂味道的穿插迂回剪辑所折服”,“这种技巧完全与剧本整体的轻松风格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对于影片精巧的叙事方式,清华大学教授尹鸿也颇为肯定:“《石头》终于让我们看到有人在老实地用智慧做电影了。当今中国的大量类型片还是停留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水准,只会单讲故事,不会利用人物和场景进行填充,单一的思维从头到尾贯穿到底,当然不能引起观众的兴趣。而《石头》利用了多个线索回到不同空间的交叉叙事方式,达到了近年来《天下无贼》之外的难得高度。虽然影片的制作投入不多,但是叙述方式足以展现一种新电影的状态,表现出了很高的水平。在这个许多成名导演还在拿商业片随便玩的状态下,年轻一代已经开始老实地讲故事了,这一点非常可喜。”
在有关《石头》的各种盛誉纷至沓来,甚至“比冯小刚更胜一筹”、“是中国电影业的希望”、“开辟了电影业的新纪元”等等溢美之词汇聚之际,《石头》是否能够当此盛誉,也引发了一片质疑之声。北京电影学院黄式宪教授的不同意见具有广泛代表性,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整部影片给人的感觉更像一部闹剧而非喜剧,只是迎合了时下比较浮躁的市场而已。”并对于年轻导演过早从事商业电影的拍摄表达了自己的忧虑。
而更多的贬抑之声则集中在“抄袭”二字上。对于影片在结构与技巧上过多借鉴盖・里奇等名家作品元素的现象,一些观众嗤之以鼻,认为该片是“彻头彻尾的拼贴”和“赤裸裸的抄袭”。公务员张小姐认为,影片过于雷同的情节设置、明显的克隆痕迹大大降低了该剧的原创性,也牺牲了影片应有的艺术价值。粗糙的画面质量也为不少观众所诟病。
当然,也有不少观众从这部影片引发出对中国电影创作生产的议论,认为其“小成本、高回报”的投入与产出,至少为当今某些动辄大制作、大手笔却空有架势的电影制作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