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印象•刘三姐》:创造的不仅仅是高票房

2006-08-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杨光 我有话说

近些年来,曾经家喻户晓的“刘三姐”几乎被人们淡忘了,而《印象・刘三姐》的打造成功,却使更多的人想起了知道了刘三姐。《印象・刘三姐》是现代审美意识拓展传统人物记忆的一次成功。它启发人们:传统资源可以转化为优势产品,而不是仅仅将其以雕塑或者主题博物馆的方式进行延续。

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

厅立项、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投资出品、张艺谋执导的以桂林阳朔漓江山水为舞台,以壮族刘三姐民歌为素材的大型山水全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从2003年10月开始演出至今,观众由2004年的30万人次增加到2005年的49万人次,2006年1至6月,更是达到了31万人次,同比增长82%。在两年半的时间内,《印象・刘三姐》接待观众110万人次,获得7900万元门票收入。在短短的三年内,不仅创造了持续攀高的票房,还强有力地拉动了阳朔地区的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

近日,在“《印象・刘三姐》文化产业总体成果评估及前景研究”报告论证会上,来自北京、上海、香港、澳门、台湾、深圳、珠海、四川、广西等地和美国、韩国等国家的多学科专家认为:《印象・刘三姐》的产业成就在于把政府先导性投资和综合扶持,与广维集团投入优质资本和管理模式相结合;把广西文艺工作者的原创剧目及运作经验,与张艺谋品牌效应相结合;把开发山水景观大舞台,与拉动阳朔旅游及相关产业、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创造了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广西文化厅厅长容小宁说:“阳朔历来是一个以农业为支柱产业的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全县产业的升级。最明显的变化是多数游客愿意为观看《印象・刘三姐》的演出多留阳朔一晚,从而带动旅馆床位成倍增长。2003年至2004年,床位由6102张猛增到10078张,到了2005年进一步增加到了12016张,增长率近20%,导致阳朔县在两年内旅游收入将突破6亿元。另外,在它公演的两年内,景区的商业气象和人文价值快速提高,周边的土地增值平均达到5倍以上,《印象・刘三姐》给阳朔带来很大的经济拉动效益。另外,演出直接聘用了600多位演职人员,其中大部分是来自广西当地和周边地区的业余文艺工作者,包括农民、渔民,扩大了就业。”

《印象・刘三姐》作为艺术作品和产业运作无疑都是成功的。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副所长陈少峰说:作为一个品牌,《印象・刘三姐》成功的不仅是票房、地区经济的带动和发展,更主要的是,它让我们思考一种新产业观。我们要认识到,有旅游资源的地方,就有可能造就艺术方面的拓展,这种方式远比“嘉年华”和“主题公园”更适合中国。中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各个地域都有着自己的传说和文化,对于观光客来说,这些都是旅游的兴趣所在。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但多数地方并没有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郑建平认为:“在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发挥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强有力的组织和前瞻性引导作用,尽快形成规模优势。在一个经济后发达地区,如果完全依赖文化市场逐步成熟后,再由企业自发地培育文化项目,很可能旷日持久,进展缓慢。《印象・刘三姐》从创意、立项、投资、论证、演出和推广,三级政府始终发挥了前瞻引导作用和超前促进作用,同时又始终把握市场的需求,支持广维集团等优秀企业成为文化产业的主体,使政府引导的作用与市场推动力相结合,大大加快了项目的成功过程。政府和企业的双人舞跳得十分出色。”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