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渡河畔忆祖父

2006-08-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冯蕾 我有话说

8月5日,从石棉县驱车十分钟便来到了安顺场。大渡河汹野不羁,马鞍山直入云端。

这是一座琉璃瓦的红色大门,里面便是安顺场老街――红军当年走过的街道。两个门柱分别写着: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老街

的房屋仍旧如当年,三层楼高的红军渡江指挥地静静地矗立在一片葱绿之中。穿过这条“弓”字形的老街,便到了红军渡河的地方。

河水冲击着乱石,溅起白色浪花。岸旁,有一艘十米多长的红军船,船尖高高翘起,向人们诉说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在这里,记者遇到了帅飞。他的爷爷是帅仕高――红军抢渡大渡河战役中的八位船工之一。

帅飞的脖子和手腕上系着红绳,今年是他本命年,24岁。爷爷帅仕高1995年去逝,那年他84岁,也是八位船工中最后去逝的一位。帅飞给我们讲起了爷爷当年的故事:

“我听爷爷讲,当时红军进入安顺场之前,当地的恶霸地主和国民党部队说红军吃小孩,对妇女不尊重,有少数老百姓就躲到山里面去了。24号晚上红军进驻到安顺场后,住在屋檐底下。当时下着很大的雨,红军没有惊动百姓,没有敲门,爷爷看了之后,觉得红军并不像地主说的那样坏,就开门请红军进屋。

“红军要抢渡大渡河必须要有船工,爷爷就召集了七名船工。渡河时,爷爷的裤子都被敌人打穿了好几个洞。行到河中间时,船被尖石夹住了,爷爷和四名船工跳到水里,用肩把船顶住,船上其他船工掌握船的平衡。”帅飞爷爷告诉他,红军是为穷人老百姓打天下,红军都不怕死,咱有啥不敢的。

帅飞说,爷爷给了他两个教诲,一是要不畏艰险,二是要勇于创新。“1998年,我当了兵,去了东北铁岭。一是继承爷爷的遗志,二是受1998年抗洪的影响,看到抗洪的场面就想起了爷爷渡江的情景。退伍后在水电厂做后勤工作。”帅飞说,今后他想到别的乡镇去,看看当地的养殖场,希望自己能成为农民企业家。

今天,在奔流不息的大渡河上,再也找不到夕日的渡船,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现代化的大型桥梁,一辆辆疾驰而过的轿车。从安顺场到泸定近一百公里的大渡河上,建起了一座座风格各异的桥梁。它们是:大渡河彩虹大桥,通往国家四A级风景区必经的桥梁;康巴大桥,从内地进入川藏地区的第一座大桥;泸家城南大桥,从泸定县进入川藏的一座大桥;还有正在修建的白日坝大桥、咱里大桥。

压题照片为大渡河上的彩虹大桥,这是通往国家AAAA级风景区海螺沟的必经之地。本报记者冯蕾摄

历史记忆

1935年5月,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24日晚来到曾葬送过太平天国著名将领翼王石达开的安顺场,并连夜占领安顺场,夺得唯一一只木船。其时,大渡河北岸敌守军川军有1个团的兵力,上游泸定至下游富林一带还布防有7个团的兵力;而敌中央薛岳等已追随至西昌、泸沽一带,形势万分危急。5月25日晨,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刘伯承、聂荣臻、杨得志等将领的直接指挥下,红一团一营二连的17位勇士在当地船工的帮助下,用血肉之躯,在枪林弹雨中搏击急流险滩,成功强渡了天险大渡河,打破了蒋介石妄想“要朱、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迷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