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将经济心理学作“中国”与“国外”的区分,除因中国经济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晚于国外,更重要的是
,我们的研究指向是转型期中国经济发展过程的心理问题。
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卡尼曼(DanielKahneman)教授因对经济心理学的贡献,获得了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经济心理学也由此得到社会的关注。
中国经济心理学与国外经济心理学,以其研究对象的共同性而相互联系和补充,又以其所关注具体问题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而有所区别。
共 性
逻辑起点相同。中外经济心理学研究的逻辑起点,都是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的人的心理因素和主观因素――心理变量。在理论上,心理变量贯穿整个经济心理学研究的始终,并以中心地位紧密联系着学科研究的大部分课题,也涵盖了该学科应该涉足和解决的主要问题。在实践上,心理变量在所有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中都留下了足迹,不仅发挥着特定作用,而且成为实际研究工作的起点。
理论背景相同。当西方非主流经济学思潮强烈冲击经典经济学赖以建立的“理性经济人”和最大化利益原则之时,开始有一批国内外的经济心理学家站在一个新的视角,关注心理变量在经济运行中的影响。他们发现,人的行为会不断受无意识、不合逻辑的因素的影响而经常性地犯错误。卡尼曼进而开创的“简捷启发式”也使得传统经济学分析方法所隐含的“无限理性观”大为逊色。
学科体系的发展现状相同。作为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学科,中国经济心理学和国外经济心理学目前均未建立起完善的学科体系,对于一些方向性的基本理论也未达成共识。但是,它们都有了基本一致的理论框架。其中,理论部分都涉及“学科性质”、“学科指导思想方法”、“研究对象、任务和目的”、“学科概念、理论和体系”、“经济行为模型”等方面和历史经验研究;应用部分都涉及“经济热点问题的研究”、“经济行为的实证性分析”、“经济行为中的心理活动规律认识”等方面和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
共同面对方法论的挑战。长期以来,经济学是排斥和忽略经济主体的主观变量的,心理学又只承认控制条件下的观察,任何理论主张都必须接受实验的检验,并按照实验数据去否定或修正理论。无论是中国的经济心理学,还是国外的经济心理学,似乎都面临着一个挑战:如何在运用数理统计、建立数学模型和心理学实验之间找到自己的研究依据?
差 异
之所以将经济心理学作“中国”与“国外”的区分,除因中国经济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晚于国外,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研究指向是转型期中国经济发展过程的心理问题。这就使中国经济心理学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起源背景与发展宗旨的差异。国外经济心理学兴起于传统经济学的困境,特别是对基本理论的质疑。从建立之初,其学科研究更多地指向理论,其发展宗旨是为了适应经济心理学学科本身的需要。而中国经济心理学的研究,起源于改革开放初期学术界对国内经济生活中各种心理问题的高度关注。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关于物价改革所引发的抢购风潮及其通货膨胀成因的阐释,为中国经济心理学的建立和发展积累了最初的研究成果。因而,中国经济心理学的发展宗旨是服务于中国的改革,并且主要是服务于经济体制改革。
研究主体的差异。研究主体的文化底蕴、学科背景、思维方式以及研究兴趣的差异,都会给学科发展带来深远影响。经济心理学理论的核心人物是美国密西根大学具有经济学教授和心理学教授双重学术角色的GeorgeKa-tona,他的《经济行为的心理分析》一书被誉为“经济心理学的开山经典”。国外经济心理学的研究主体主要分布在西欧和北美地区,比较有影响的有凡纳伊、迪西特、塔尔德、艾尔、阿尔布、麦克法德恩等人。其中,70%为经济学家,20%为心理学家,10%为经济心理学家。
我国最早关注经济生活中心理因素的不乏经济学家,但更多的是心理学家,其中大部分是在大学或研究所里从事研究工作。这些学者构成了当前中国经济心理学的研究主体。如:经济心理学家俞文钊教授著有《中国的激励理论及其模式》,经济心理学家孙元明在经济预测心理学方面颇有见解,心理学家车宏生教授根据我国经济改革特定时期心理变量之一――物价心理预期的研究,提出从众行为与耐用消费品销售与增长模型的理论,心理学家邓东蕙教授著成《市场经济心理学》,等等。
研究方法的差异。目前,中国经济心理学和国外经济心理学都面临着方法论的挑战,而研究方法体系的改进,对于一门学科来说,通常意味着进步与突破。国内研究者主要用实证的方法对影响经济运行的心理变量进行定量分析。具体操作时,运用模糊数学处理某些心理变量的数据,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和计算机统计软件包等方法,另外,还创造性地采用自编问卷的方法对预期进行测量,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技术上皆具有原创性,也为中国经济心理学的学科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了解,许多专家和学者正在努力收集国内外各种经济类问卷与经济发展速度、通货膨胀、经济政策、消费选择意向、经济预测等相关的题项,通过因素分析和主项目提取,旨在编制一个能够客观测量经济行为中的心理变量的《中国经济心理问卷》。有专家指出,应对我国经济信息系统广泛运用的《宏观经济预测系统软件》进行修改,增加中国经济心理测量软件,还希望能够通过“金桥工程”定期发布“中国经济心理指数”。我们可以自信地说,在经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上,中国走在了前面。
研究内容的差异。相比之下,国外的研究领域更为宽泛,他们普遍关注这样一些问题:经济焦虑、消费者动机和行为的变化、消费者心理状态变动趋势、消费者信心指数、经济环境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人们对国家财政政策的反应特征、预测心理学等。
中国经济心理学研究同样突破了传统心理学的某些“禁区”性课题,诸如:宏观经济的调控、股市、彩票和房地产等;还拓展出两个颇具特色的研究领域:经济焦点问题研究和宏观经济运行中心理变量研究。我们更偏向应用性,因此,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