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参与国际竞争必须培育优势产业

2006-08-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蒋新祺 我有话说

▲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表明,优势产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其发展水平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优势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导向性的带动作用,其变迁过程就是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

▲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能不能做到趋利避害,改善我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关键在能否培育出一批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有效的产业政策能加速优势产业形成,要根据产业发展规律,制订有效的产业政策,打造优势产业,在竞争中赢得主动

▲要培育一批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带动优势产业的形成,努力形成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共同发展的格局

▲产业群如果参与国际竞争并在国际竞争中形成,其竞争优势是难以取代的,为此有必要引导产业在地理上向某一区域聚集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际竞争实质上就是优势产业的竞争。尤其是加入WTO之后,我国要在国际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把优势产业的培育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这里所说的优势产业,是有较高需求弹性和较强市场竞争力、对经济发展起着导向性和带动性作用的产业。产业的优势地位一旦确立,就会比单一项目、单一企业更能实现持久的繁荣,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也更加持久和有效。

一、优势产业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和前提

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表明,优势产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其发展水平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目前,我国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如轻纺、服装、日用品、家用电器、电子信息零部件等都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上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一些高、精、尖的产品元件和关键零部件需要大量进口。由于缺乏优势产业,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制约,国际竞争力不强。

优势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导向性的带动作用,其变迁过程就是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优势产业对相关产业具有极强的带动作用,能带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如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机械工业、钢铁工业、汽车工业等三大优势产业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20%以上,汽车工业带动了钢铁、化工、石油等工业以及公路建设和服务业的发展,平均每5个就业人员中就有一人与汽车工业有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生产低层次过剩、需求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力就业等问题相当突出,迫切需要一批优势产业发挥带动和导向作用。

培育优势产业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的战略举措。我国正在加速融入经济全球化,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中能不能做到趋利避害,改善我国的国际分工地位,提高国家竞争力,关键在于能否培育出一批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优势产业。当前,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有明显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但也应看到,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门槛低,发展中国家纷纷进入这一领域,已造成恶性竞争和严重的供大于求。同时,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求弹性小,因此我国近年来贸易条件持续恶化,企业积累能力非常低,直接制约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必须培育一批有利于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新兴产业,改善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位置。

二、在竞争中成长起来的优势产业才真正富有竞争力

从我国产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家电产业是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产业,这主要得益于家电市场开放得较早。因此,尽管我国的家电产业起步较晚,现在却是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而受保护的产业或垄断产业,如电力、汽车、航空、金融等产业,发展缓慢,效率和效益低下,竞争力最弱。所以,要培育优势产业,提高其竞争力,就必须放开市场,打破垄断,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产业的成长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但有效的产业政策能加速优势产业的形成。上世纪70年代,欧洲国家为了打破美国在航空工业中的垄断地位,英国、德国、法国和西班牙四国在各自条件并不具备的情况下,联合起来发展这一产业。经过25年艰苦奋斗,直到第1300架空中客车在空中翱翔,才开始扭亏为盈,这是西方国家培育优势产业的经典案例。这说明,正确的产业政策完全能缩短产业变迁的过程,促成优势产业的形成。加入WTO之后,按照国际惯例,政府管理经济的手段应转移到主要依靠实施产业政策来进行引导。要根据产业发展的规律,制订有效的产业政策,打造优势产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中国需要有完整的产业结构和先进的产业技术。要制订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引导产业技术的研发,在一些关键技术、共性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产业政策应突出三个重点:一是对于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要不断提高其技术水平和产业集中度,把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大胆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尽快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全球性产业。二是对具有竞争优势和成长性较好的产业应支持其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使之在较短的时间内成长为优势产业。三是对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产业和能够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兴产业加大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具有未来高增长潜力和优势的产业领域。

三、合理的产业组织是优势产业成长的重要条件

要培育一批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带动优势产业的形成。我国产业组织总体上还处于低级阶段,生产能力分散,企业大而全、中而全、小而全、小而散的现象严重,规模经济实现程度低,专业化分工程度低,企业间分工协作程度低,制约了优势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所以必须引导产业实现大规模的集中化,使大企业对中小企业形成稳定的专业化产品的市场需求,形成协作配套产品的专业化,充分发挥专业化分工的效益,促进优势产业的成长。

要努力形成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共同发展的格局。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可大大提升产业的竞争力。要按照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的要求,依靠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形成产业内适度集中、企业间充分竞争,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实施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提高与大企业的配套能力。

要通过培育产业群来强化优势产业的竞争优势。在开放经济的环境下,一定程度的产业集群有利于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一群在地理上互相靠近、在技术和人才上互相支持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所形成的产业群,其产业竞争优势能不断自我强化。产业群能形成诸多良好的效应,如聚集效应、共生效应、协同效应、区位效应、结构效应等,几个作用的组合,又可使产业群产生诸多衍生效应。产业群如果参与国际竞争并在国际竞争中形成,其竞争优势是难以取代的。因此,要引导产业在地理上向某一区域聚集,形成产业群。

四、不断推进科技创新是促进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任何产业优势地位的确立,从根本上都取决于其技术创新的能力。经济发展史上每个优势产业的兴起,都是重大科技创新的结果。19世纪,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形成了纺织、冶金、机械制造、煤炭、交通等新兴产业。第二次科技革命使美国建立和完善了钢铁、化工和电力三大产业。第三次技术革命则造就了以信息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群。技术创新不仅是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决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我国产业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是产业技术的差距。目前,我国制造业生产技术特别是关键技术主要依靠国外,自主开发能力弱,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同时,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不足,基本上没有掌握新产品开发的主动权,在产业技术上处于劣势。在这种格局下,重大产品或技术创新的主动权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产业的竞争力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要培育优势产业,就必须优先发展产业技术,在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开发上夺取制高点。

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特别是研究开发能力较差,主要是科技投入少。近几年,我国财政对科技的投入每年都在50亿美元左右,还比不上美国在一个企业的投入。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与国外差距更大。因此,要增加财政对科技的投入,使政府对科技的投入高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可设立专项基金,组织、引导中小企业建立技术开发共同体,还可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技术咨询、技术普及机构,解决中小企业技术水平落后、技术素质低的问题。企业的技术改造要紧紧围绕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产业化来进行,使企业具备不断开发新产品的物质基础。

加强科技合作,强化产业技术的引进与消化。引进和消化先进的产业技术是发展中国家缩短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捷径。要通过合资、合作、购买专利技术或许可证等形式引进一批能促进产业发展的技术,并加强技术的消化和改进。同时,要鼓励跨地区、跨行业的合作,使产业之间相互融合,部门之间互为补充。(作者系湖南大学经贸学院博士研究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