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元春 教授,1931年2月10日出生,湖北武汉人。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八、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从事土壤地理盐渍土发生和改良40多年,取得了系统的创造性研究成果。获199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陈嘉庚农业科学奖、王丹萍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 |
在波平浪静、沙软风轻的北戴河度假胜地,作为党中央、国务院邀请的19位北戴河暑期休假的农业科学家,石元春院士在休假期间,心里依然记挂着农业、惦记着农民。8月1日下午,记者如约前往采访。一见面,石老首先就问了我一个问题:是否看了前天晚上的电视新闻,“农民为何卖不出西瓜”。
与土地结下不解之缘
多年前,记者采访过石老。与过去相比,他的头发又白了一些;可是,他的敏锐、博学、谦逊和率真,却一如既往。谈到他的令国内外同行尊敬的研究工作,石老自谦说“那都是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不值一提”。
关于这些“不值一提”的事,由农业部提供的北戴河暑期休假专家推荐表上是这样写的:石元春教授从事土壤地理盐渍土发生与改良研究40多年,取得了系统的创造性研究成果。上个世纪70至80年代进行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和农业发展研究,由于成效卓著,该项目获得1993年度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在石老的脑海里,黄淮海平原和盐渍土和他的青春相伴,成为永远也抹不掉的记忆!
千百年来,这个我国最大的平原,富饶而又灾难深重,春旱秋涝,土壤盐碱,地下水咸,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天旱时水贵如油,汛期又成洪水猛兽。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仍然是灾害肆虐。1963年,海河流域发生特大洪灾,1970年整个黄淮海平原连续三年大旱。如此复杂的自然现象,连国外也难找到可资借鉴的文献材料。
最有意思的是,当地县水利局门口的一块牌子两面写,正面是“抗旱指挥部”,反面则是“防汛指挥部”。农业“头年增产,二年平产,三年减产”。难怪当地农民会“谈水色变”。
1973年,“河北省黑龙港流域旱涝盐碱综合治理”拉开了“科技大会战”的战幕。得知这一消息的石元春,顾不上养病,和北京农业大学几位中年老师一起,主动请缨到河北省的“老碱窝”――曲周县张庄村搞“旱涝盐碱综合治理试验区”。谁知道,这一干就是12年!
“老碱窝”的生活环境极为恶劣,工作条件很差。
为了摸清土壤水盐的周年动态,石元春和他的伙伴们用土钻在盐碱地上取样。每次都要用双手将土钻钻入地下两三米,这高强度的力气活儿,常常搞得人筋疲力尽。回去后,还得整理和分析大量的化学数据。每次下地前,石元春这个克山病号总要喝些葡萄糖水以补充能量。即使如此,他仍有3次晕倒在田间。
尽管科研、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可是,石元春和他的科研队伍并没有退缩,前后持续研究时间长达20年之久。苍天不负有心人。在石元春的主持下,课题组突破性地提出了“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水盐运动理论”,揭示了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共存和交相为害的十分复杂的自然现象;提出了旱涝盐碱必须实行综合治理和综合治理的实质是对区域水盐运动的科学调节和管理,以及调节管理的枢纽和杠杆是浅层地下水的采补等一系列观点,在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治理实践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8年,曲周县农民将刻有“改土制碱造福曲周”的汉白玉石碑树立在中国农业大学校园,以表达对石元春和他所带领的科研队伍的感念。
往事如烟,对土地深沉的爱,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却永远留存心间。石老颇有些激动地和记者交心说:“艰难险阻,奖励荣誉,都是机遇所赐,科学追求才是永恒的”。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他先后撰写“黄淮海平原的水盐运动和旱涝盐碱的综合治理”等学术著作7部,发表论文80余篇。回首往事,石老表示,对自己年轻时的专业选择无怨无悔,如果可以重新选择的话,他还会毫不犹豫选择“农门”!
农业需要一次产业结构革命
对近年来持续、快速发展的我国经济,石老赞赏有加;可日益加大的城乡差别和落后的农村,又使石老的心沉重起来。
农民卖瓜难,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一年辛苦不说,恐怕连本都回不来。石老说,这些年来,已上演的农民卖粮难、卖猪难、卖菜难还少吗?这对农民很不公平,我们不能把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都加在他们身上。
那么,如何解决日益凸现的“三农”问题、顺利进行新农村建设呢?石老认为:在新形势下,由“家庭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发展的“贸工农一体”和“产业化经营”,是生产经营方式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可是,生产力发展却依然停留在“产品结构调整”上,成为制约农业发展、解放生产力的一个瓶颈。在他看来,我们不能局限于今天种西瓜,明天种蔬菜,进行农业的“产品结构调整”;而要进行一次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革命,彻底解放农业生产力!
在今年《求是》杂志的第10期,石老有感而发,写下了开辟“农业三个战场”的文章,提出现代农业要注重现代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和现代产业结构的调整。其中包括基础农业、加工农业和能源农业三大部分。只有这样,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体系。
石老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农业发展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不仅调整了生产关系,也解放了生产力。由此带来我国农业的历史性跨越和举世瞩目的成就。如今,30年过去了,中国和世界经济形势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农业在加快发展“贸工农一体”和“产业化经营”的同时,还要大力开展新的农业产业结构革命,这不仅是农业生产力的又一次解放,也将对新农村建设起到实质性的推进作用。
在石老的心中,有一幅国富民殷、强农为本的新农村建设蓝图:农业开创第三战场,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把初级农产品生产到加工生产、“田间到餐桌”,连成一个整体。利用农林废弃物和边际性土地,“种出”一个个“绿色油田”。他谈到,目前,我国可用于生物质产业的农林废弃物年资源量近4亿吨标煤,可用于种植能源植物的边际性土地有1.3亿多公顷,年资源潜力也在4亿吨标煤左右。这是一个“生物质金矿”,也是农业拓展的一个全新领域……
前些年,石老退居二线,可是他对中国农业发展问题的思考并没有停止。他说,过去长期担任行政职务、承担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现在好了,可以深入、系统思考一些宏观的农业战略发展问题。谈起“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石老有说不完的话。
走近北戴河暑期休假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