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市边院镇徐庙村56岁的王德山和两个儿子主动出资2.6万元为村里硬化了中心大街,市里为他们送上了一束鲜花以示嘉许。没过多久,同村的张昌海父子捐款6万多元为村里修缮了危桥,他们同样也得到了一束鲜花。这两对父子都被评为肥城“文明之星”。
从2004年以来,肥城市以“你做好事我送花”为
这是“文明山东”创建中的一个缩影。如何在经济发展中,实现社会全面繁荣进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一直是山东省领导同志思考的问题。2004年底,山东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提出建设“文明山东”,打造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从2005年3月起,在全省组织实施了营造环境、文明养成、繁荣文化、塑造品牌、科学普及、诚信友爱、容貌整治、环境保护、奉献爱心、健康成长“十大行动”。
记者在山东各地采访,所到城市,道路宽阔整洁,房屋美观漂亮,到处绿树环绕,碧草茵茵。不仅青岛、烟台、威海等沿海开放城市干净、亮丽,就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城市,城市面貌变化之大也超出想像。临沂市短短一年时间完成了城区规划和沂河两岸改造,滨州市从去年开始,确定了打造四环五海的建设思路,其新城区规划水平高、建设速度快。
在农村,“文明一条街”“文明生态村”的创建活动,极大改善了村容村貌,78%的村庄进行了规划调整,许多村实现了“五化”,即硬化、亮化、净化、绿化、美化。记者在文登市农村发现,这里村庄干净整洁,村民精神愉悦充实,这个村组织腰鼓队,那个村成立京戏班,每天晚上村民们凑在一起,吹拉弹唱,怡然自乐。
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是历届山东省委、省政府努力追求的目标。而公众文明素质的养成和提升,有赖于春风化雨般的引导和教育。山东省坚持从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做起,从一件件具体事情做起,从每个人自身做起,从日常行为养成做起,引导人们自觉规范个人的言行,管好自己的手,不乱扔东西,不破坏公共设施;管好自己的嘴,不讲粗话脏话,不随地吐痰;管好自己的脚,不闯红灯,不乱穿马路,不践踏草坪。
精神文明创建,很多同志感觉是“务虚”,苦于“没有抓手”,然而记者发现,山东省抓“文明山东”的创建非常具体,大到“在有条件的城市规划建设一批标志性的城市文化建筑,经常举办大中型交响乐等规模大、品位高的文化活动”,小到“倡导市民使用纸袋包装食品”等,指向明确,操作性强。
“‘文明山东’不是一个口号,而是有着具体的载体。”山东省委宣传部部长王敏说:“比如青岛市开展的交通‘三让’活动,把遵守交通秩序具体化了,使每一个行人都能想应该怎样去做,行人违章率大大降低,交通秩序大为改善。文明创建只有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才能收到实效。否则,就可能成为空中楼阁。”
如今在山东,见难伸手,助人为乐,奉献社会,诚实守信,已经蔚然成风,一大批精神文明建设品牌在全国叫响:青岛市交通“三让”活动、枣庄市“代理妈妈”活动、烟台市社会服务承诺制、济宁市农村“文明一条街”建设、东营市文明信用工程、肥城市“鲜花送文明”活动等。这些品牌成为朵朵奇葩,引领着文明新风,起到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果。
(新华社济南8月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