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疼痛”中研究疼痛

2006-08-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冯永锋 我有话说

神经可塑性是指神经元的基因表达、结构和功能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发生显著改变,是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以张旭为学术带头人,段树民、王以政和徐天乐为主要成员的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元可塑性研究”创新研究群体原本就有很多的科研基础,近几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他们的工作越来越出色。

坐在减缓疼痛的椅子上研究“疼痛”

进入张旭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一个奇怪的椅子―――它比一般的椅子都高,很像是酒吧里的那种吧台椅。记者问:“一台普通的电脑为什么要如此‘高规格对待’?”张旭笑着说:“这是我自己设计的,因为我的腰一直有慢性疼痛,把桌椅设计成这个样子可以减缓我的疼痛感,做起研究来也会更顺利些。这样做或多或少有些科学道理,而且有些效果。”

张旭负责的创新群体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就是研究疼痛是如何产生的。“我是学医出身,做临床时,我们听病人描述症状时往往听到的第一句话就是‘医生,我疼!’问他哪疼,怎么疼,许多人又无法说清楚。疼痛是分类别的,比如慢性疼痛、肿瘤引起的痛和神经损伤后的疼痛。我们要研究疼痛到底是怎么发生和传递的,又怎样从急性疼痛转变为慢性疼痛的,有哪些方法可以减缓甚至消除疼痛。过去,我们以为不同的疼痛有共同的神经基础,但最近的研究证明:每一种疼痛都可能有不同的产生和传递方式―――这给我们的工作增加了困难。如果我们找到各种疼痛的信息传递原理,研究抑制疼痛的特异性药物才更有希望。”

找到导致阿片类镇痛药物耐受的“元凶”

在这个小组的科研成就中,发现P物质的“真实才能”是很重要的成果。

吗啡等阿片类镇痛药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最有效的镇痛药,但一定时期内反复使用这类镇痛药容易造成耐受、依赖等副作用。吗啡等镇痛药主要作用于Mu阿片受体,这种受体与另一种阿片受体(Delta阿片受体)一起存在于传导痛觉的初级感觉神经元中,并且相互作用。在传导痛觉的感觉神经元中存在一种叫P物质的肽类物质,被认为是脊髓中传导痛觉的主要物质之一,与P物质有关的系统被认为是痛觉的兴奋性调控系统。令人失望的是,国际著名制药公司开发的P物质受体阻断剂在临床实验中并没有起到镇痛作用。

2005年8月25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细胞》发表了张旭指导的一篇研究论文。他们在研究中发现:假如去除了P物质基因,就不会对药物产生耐受性。张旭介绍说,阿片受体在感受痛觉的神经元表面严阵以待,专门执行麻醉剂的镇痛指令,其中一组名叫Mu的阿片受体勤勤恳恳地发挥镇痛作用,而P物质却带领另一组名为Delta的阿片受体找到前者,专给它“添乱”,在降低镇痛作用的同时增加对镇痛剂的耐药性。

没有了P物质基因,添乱的Delta阿片受体就没了“领路者”;找不到Mu阿片受体,自然也就无法影响药效,无法产生耐药性等副作用。研究人员在小鼠身上做实验,去除其体内的P物质基因,使其无法合成P物质,结果欣喜地发现:小鼠对吗啡不再产生耐受,注射次数再多,药效也没有下降。

张旭说,此次新发现突破了以往痛觉调控系统的传统认识,也给临床治疗提供了启发――抑制P物质前体蛋白、Delta阿片受体及Mu阿片受体的相互作用,是开发抗耐受的阿片类止痛药的一种新思路。但他同时表示,该成果只能解决吗啡类药物的耐受性,无法阻止“上瘾”副作用。

过去是“捕鱼”,现在是“钓鱼”

张旭打开电脑中的一个PPT文档,里面有两张图片:一张是一伙人在水库撒网捞鱼,另一张是几个人在溪边静静地垂钓。“科研‘大网捕鱼’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进入了重要的功能基因的‘钓鱼’时代。能钓到什么,需要运气,更需要你的技巧、选择的位置和耐心。”

“钓鱼式科研”当然会遭遇这样那样的困难,有些困难难免让人隐隐作痛,打消进取之心。张旭刚来到神经所时,一切从零开始,但是他的拼搏精神令所有同事和学生感动。外人只知道他是“高产者”,却不知“高产”是疼痛加辛苦得到的。当被问到是否感觉自己像个苦行僧时,创新群体成员段树民说:“不,我对自己的工作有着浓厚的兴趣,我享受这个过程。”。他认为,兴趣是从事科研工作的前提,只有“心有此物”,才能够自得其乐。“我女儿痛恨我的电脑,因为即使在家里,我很多时候也是在电脑前工作。”在兴趣和坚持的双重驱动下,段树民在“脑的胶质细胞的新功能”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高手之间的“过招”很重要

张旭说:“研究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地学习和合作的过程,我们的很多研究成果都出自跨组

学术带头人张旭(后)正在指导学生做实验。资料图片

合作、跨城市合作、跨国合作、跨领域合作。科学研究尤其要强调合作、无我的精神,因为成果不是由时人而是由历史来评价的,执着于名利之争很是无谓。”

最令段树民感到欣慰的事情是看到自己的工作得到同行的重视,甚至影响到学科领域的一些观点和研究方向,他觉得那是自己得到的最大奖赏。“我希望很多年后,当人们提起该领域的工作,会提起我们的贡献。”去年,段树民被胶质细胞领域的权威杂志《Glia》邀请为编委,这也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在该杂志担任编委。

“科学研究是一趟快乐之旅,因为总有问题挑战你的大脑,引诱你去解决。这时候考验你的就是你有没有本事比别人先一步给出合适的答案?”面对未来的科学旅程,张旭等人显得那么乐观、豁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