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细菌、病毒
多年常规用药的问题
对于感染性腹泻患者,多年来惯用于退热、解痉、抗菌、补液、维生素等处理用药原则,并广泛使用抗生素。随着对生物病原体和腹泻病机理研究的不断发展,认为多年来惯用的处理用药原则缺乏整体医疗观念,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
1.感染性腹泻病原体复杂,即有多种细菌、几种病毒和寄生虫,还有细菌产生的毒素,这在就诊时又难以分辨;而在选用药物时只是经验性的看重了抗生素。
腹泻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株增长的很快。1997年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资料报告,诺氟沙星(氟哌酸)对急性细菌性痢疾治愈率由1986年的95%,降至1996年的60.5%,且有不良副作用发生。
2.几种肠道病毒已成为腹泻病的常见病原,仅轮状病毒据天津监测在成人和儿童腹泻患者中检出率为23.33%和60.78%,由于尚不能作为常规检验,而在处理用药时很难予以考虑。
3.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经常是细菌病原腹泻前三位的细菌,在患者体内生长繁殖过程中都产生毒素;毒素是重症腹泻和腹泻中毒症状发生的主要原因。而在处理用药时也从未予以考虑直接清除病原。
4.患感染性腹泻时肠粘膜有炎症表现,具有侵袭力的菌株还致肠粘膜溃疡、出血的损伤,而在处理用药时也从未考虑予以保护和修复。
5.在多年来的腹泻惯用药中,由于抗生素的较普遍使用,尤其是广谱抗生素的使用,还产生了破坏患者肠道正常菌群的有害作用,容易继发菌群失调症、二重感染,给患者遗留难以恢复的后患。
总起来看,这些问题的出现是由于对感染性腹泻还缺乏从腹泻病研究进展上的考虑,在用药原则上还缺乏整体医疗的思考。
感染性腹泻用药新观念
对于感染性腹泻患者的用药,应具有整体医疗的新观念,那就是:保护肠粘膜、对抗病原体、清除肠毒素、消除主症状、防止留后患。以此作为防治用药的全面思考。所用药物,并力求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感染性腹泻药物的6条标准:1.高效2.可口服3.可与口服补液合用4.不被肠道吸收
5.不影响肠道吸收功能,尤其是葡萄糖和氨基酸的吸收
6.可低御一系列肠道病原体
据此,在《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中,推荐有“思密达(smecta)”其药理作用和突出的特点是:思密达是一种矿物药、粉剂,口服后2小时即可均匀的布满肠腔表面,保护遭受损伤发生炎症、溃疡、出血的肠粘膜,作用可维持6小时,帮助上皮细胞修复和再生,连续服用促使粘膜结构恢复正常。当然,也适用于非感染性腹泻。
思密达属非抗生素类药物,服后不仅没有破坏肠道正常菌群而消弱防御屏障的副作用,而且还扶植因腹泻破坏的正常菌群。实验证明,思密达只固定、清除带有致病性质粒编码蛋白的病原菌,从而使正常菌群可增长百倍以上,促使腹泻痊愈。因此,服后既保证疗效,又不像抗生素那样破坏肠道正常菌群而遗留后患。
思密达适用于未查明病原体情况下的普遍应用,符合WHO的6条标准。在以下两种病情可联合应用抗生素:一是确认细菌病原的腹泻病例,选择敏感抗生素联合使用;二是对于高热、剧烈腹痛、脓血便或血性便患者,可选择敏感抗生素联合使用,联合用药疗效胜过单用抗生素或单用思密达。在思密达使用的同时,仍可对症退热、解痉、口服补液或静脉输液等对症处理,促使感染性腹泻患者彻底治愈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