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禁区的人
北大荒位于我国北纬40°10′-50°20′的高寒地带。漫长的冬季,最低气温-40℃。
在北大荒,大约3年-5年发生一次低温冷害。水稻是喜温、敏感性作物,一次低温就可能是一次灭顶之灾。徐一戎在近20年的观察研究中发现,进入孕穗期间,如果连续出现17℃以下的低温,水稻就会遭受低温冷害大幅减产。与冻害不同,冷害是暖中之冷,常常是不动声色的。在孕穗期间只要有连续3天-5天的低温天气,大片水稻就会空壳,瘪粒。重灾区平均亩产竟只有二三十斤。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徐一戎选择出20多个有希望的品种进行了耐冷性试验。条件有限,他们就将秧苗栽在60多个花盆、10多个木槽里,放在经过处理的畦池中,用井水考验耐冷性能。他们采用不同的调控措施,从中筛选适宜北大荒的耐冷品种。同时,徐一戎采用调控手段,让分蘖期提早,让长穗期提前,错过低温段。这一措施很快成了寒地水稻栽培的常规措施。
经过1000多个日以继夜的不懈努力,在试验田中,徐一戎使用合江19号品种,创造了直播水稻亩产千斤的纪录。
改写中国寒地水稻的历史
为推行北大荒“以稻治涝”战略,实现种植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徐一戎在花甲之年开始了旱育稀植的科研征程。
徐一戎往来于80多个国有农场间,教刚刚学种水田的职工苗怎么育,大棚怎么扣,苗床怎么做,水肥怎么管,秧怎么插,怎样晒水,怎样把握水源、密度,怎样进行浅湿干间歇灌溉。徐一戎精心编制了寒地水稻的栽培图和模式图。在这些图历中,分蘖期、生育转换期、长穗期段落清晰。每个时期的叶片伸长、组织分化、颖花分化、减数分裂一目了然。株高、叶长、茎数全部量化。相关的晾田、调水、增温、加肥措施简洁实用。为了增产一粒稻米,为了富裕一方人,徐一戎把“器官同伸理论”、“叶龄模式理论”这些在农业大学上的高等课程变成了看图识字。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黑龙江垦区水稻面积由150多万亩迅速发展到1000万亩的8年间,年均增长速度达150多万亩,最高年份达200多万亩。
问鼎超级稻
50多年里,致力于寒地水稻研究和推广的徐一戎攻克了一个难题,又开始冲刺另一个难题,永无止境。打破了禁区,北大荒能种水稻了,他觉得不够,开始向千斤稻冲刺;千斤稻实现了,他又开始扣动6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的大门。他在想,国家如果需要更多的东北粳米,用好三江平原的三江一湖水资源,北大荒可以种更多的水稻,创更高的高产。
“浅步人间古稀年,红褪腮边,白染鬓边,遍尝苦辣与酸甜。喜在眉尖,苦在心尖,半是农民半是仙。血写真言,汗洒田间,还将老骨还稻田。播个秋天,长个春天!”82岁的水稻专家徐一戎,依然走在北大荒的田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