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陶陶”背后的源流故事

2006-08-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坚 我有话说

    国家图书馆珍藏的众多古籍善本中,有一部引人注目的南宋刻本《宋汤汉注陶靖节先生诗》。陶

靖节即晋代的著名诗人陶渊明。最早给陶渊明诗作注的便是宋末的汤汉,而《陶靖节先生诗》也是汤汉注陶渊明诗的最早版本。因此,这部汤汉注《陶靖节先生诗》珍贵的版本价值和资料价值,自是不言而喻。

这部南宋刻本《陶靖节先生诗》四卷,二册,半叶7行15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左右双边。版框高19.3厘米,宽13.6厘米。

这部《陶靖节先生诗》的流传经历颇有戏剧性。从藏书印看,较早的收藏者是明代嘉靖时期的董宜阳和项禹揆。清乾隆年间,《陶靖节先生诗》归到藏书家鲍廷博手中,但鲍廷博并不了解这部书的价值,便把它卖给了另一位收藏家张燕昌。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四月,鲍廷博与吴骞一起过访藏书家周春,闲谈中提到此书,周春听后连称好书并追问书的下落。周春随即从张燕昌那里把书借到手,欲以书画、铜瓷端砚与书交换。张燕昌并不知道这本书的好处,但看见书封面用的是宋朝金粟山藏经笺纸,心想可能是部好书,不但执意不肯,还急于把书要回去。尽管有朋友从中调停劝解,但仍僵持不下。后来,恰巧张燕昌需用古墨,周春便用重达一斤的明朝叶玄卿的“梦笔生花”大墨与他交换,终于成功。周春得此书,“不胜狂喜,手自补缀”,又重装,分为两册。周春把它和一部宋版《礼书》放在一起,给书斋起名为“礼陶斋”。

周春得此书近于巧取豪夺,此后秘不示人,打算以此书殉葬。后来为生活所迫,礼书先被卖出,周春便把斋名改为“宝陶室”;嘉庆十三年(1808年),有一个名叫吴东白的书商怀揣巨款向周春购买此书,周春没想到他会随身带那么多钱,便随意出了个高价并说如吴身上有钱,马上成交,决无悔言。吴当即如数与之,周春悔之不能。书被拿走,周春潸然泪下,斋名再改为“梦陶室”。

黄丕烈是苏州著名的藏书家,原已收藏宋版《陶渊明集》,周春藏书卖出后,黄丕烈追踪购买,没想到吴东白已随即将书售与一个叫蒋梦华的人,最后,黄丕烈以100两银子从蒋梦华处购得此书。黄丕烈把宋版《陶靖节先生诗》和宋版《陶渊明集》放在一起,给藏书室起名“陶陶室”。嘉庆十六年(1811年)立冬日,黄丕烈又得到南刻施顾两家注《东坡和陶诗》,使之同处“陶陶室”。此事成为藏书史上的一大故实。

黄丕烈之后,两部陶集分别为汪士钟艺芸书舍、杨氏海源阁收藏。后来藏书家周叔?先生出高价终使两陶集合璧。1952年,周叔?先生将他藏书中的最精品――宋元明刻抄校本书共计750种,全数捐给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宋版《陶靖节先生诗》和宋版《陶渊明集》、施顾注《东坡和陶诗》。今天,它们都安居在国家图书馆善本书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妥善保护和管理。当年为收书、藏书、护书倾尽心力的藏书家们若地下有知,也该含笑九泉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