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瓷制的宝塔 |
圣查尔斯教堂 |
洛费尔・比赫住宅 |
思德莱斯住宅模型 |
大约是因为奥地利的音乐名气太大了,一般人都只知道她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国,却不太清楚她同时也是建筑艺术之国。当下正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的“奥地利建筑艺术展”,形象而深入地展现了奥地利现当代的建筑艺术。该展览是由中国美术馆和奥地利联邦总理府艺术司共同举办的,可说是中奥两国文化交流史上十分重要、也是非常有特色的一个项目。
与此不无关联的,今年刚好是莫扎特诞辰200周年。正如本文开头所说,在奥地利辉煌的文化史上,不仅诞生了不朽的音乐,还产生了足与其相媲美的、被誉为“凝固音乐”的建筑艺术。整个展览以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和巴洛克建筑的历史回顾为基础,通过300件照片、图纸、投影和模型等,把奥地利从早期现代主义一直到当代建筑的基本轮廓,都教科书似地展示出来了。
展览以简洁的历史渊源作序曲。到过维也纳的人都知道作为这个城市标志的圣史蒂芬大教堂,它也是奥地利最具代表性的哥特式建筑,现在一进大厅,就见到它的顶塔建筑设计图\(15世纪\)就展现在你面前。巴洛克建筑的其他几个最杰出的代表――华丽雍容的贝尔维第宫、熊布朗皇宫、圣查尔斯教堂(见右上图)、黑死病纪念柱等,也都如一段段华彩乐章,一一在此奏响。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一幅从1769年到1774年的维也纳城市铜版雕刻规划图,在当时能把城市从雀鸟俯瞰的角度展示出来,是非常罕见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奥地利文化和建筑的高峰期,当奥地利的艺术翻开崭新的一页时,她的建筑家也吹响了现代建筑的号角。这是奥地利建筑发展史上的一个大转折,重要的创见和贡献层出不穷,建筑家们成为推动现代建筑思潮发展的重要力量。就像“维也纳分离派”的绘画一样,“分离派”建筑家开拓出了新的方向――他们有的超越了19世纪的历史主义,用新的都市理念为城市带来崭新的面貌;有的主张从建筑的立场,来对整体文明以及生活方式进行革新;还有的致力于实现人类全面的培养与美化的理想。
20世纪60年代,维也纳同伦敦、东京和米兰共同成为世界现代建筑设计的先锋,在视觉理念和建筑思路的发展上成果丰富,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1963年,奥地利建筑师汉斯・霍莱因和瓦尔特・比西勒提出“幻象建筑”的概念,他们建筑构思的素描特征正好介于建筑与雕塑之间。之后,人们对建筑的感觉逐渐苏醒,建筑的非物质性和幻象性的理念流行起来。
在今天全球化进程中的建筑领域,奥地利的建筑家们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本次展览的主要部分是丰富的当代建筑作品,其中有办公和贸易中心,是一个超乎想象的大型建筑项目;有大街屋顶的改造项目,是一个自然环境中的拱形空间,其钢架骨干、合拢表面线型的外壳、光线与空间相结合的设计非常生动;还有媒体大厦,是维也纳多瑙河畔的地标性建筑,由三栋尺度截然不同的建筑精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与周围环境巧妙融合。
当代奥地利建筑师也参与了中国的建筑项目。本次展览还展出了他们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比赛中的参赛作品、在设计竞赛中获得特别奖的广州歌剧院设计方案、在北京中关村等地的公寓大楼设计等等。
建筑设计和城市建设是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的中国,急剧加速的建筑进程,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建筑业已成为社会发展突出的视觉标志。与此同时,在建筑设计上如何积极吸收当代国际建筑设计的优长,又承传与体现本土的传统文化精神,也是中国建筑界和文化界经常讨论的课题。为此,来自奥地利的这个建筑展览已经引起中国建筑界的学术关注,同时也吸引了冒着酷暑前往的大批普通中国观众。
(本文配发的4张图片均选自该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