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田人合一”的美景

2006-08-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马鸿增 我有话说
张正忠之所以在当代山水画坛引人瞩目,是因为他远离时下流行的荒山野水或概念化的模式山水,自辟新径,专注于对农村田园风光的观赏、体悟和审美发现,并予以诗化,升华为自然、宁静、和谐的艺术境界,从而在田园山水创作领域做出了独特奉献。

所谓田园山水,是特指以乡村田野景色为题材的山水画作品。田园,可以

说是被人类适度改造过的大自然,与人类有着最亲和关系的大自然,它与朴野的大山大水具有不同的审美内涵。今天,有不少画家涉足田园山水,其基本状态大体分三类:一是描绘农村新貌,二是反映“农家乐”,三是表达“农家苦”。在精神上,或体现对社会进步的歌颂,或表现对地方风情的钟爱,或传写对民生艰难的关切。

张正忠的田园山水内涵与众不同。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面对繁忙、喧闹的现代化氛围,他深深感受到,自然、宁静的田园景观,如同山野天然景色一样,已经逐渐成为现代人们审美的“紧俏货”。需要强调指出,张正忠把着眼点放在“纯正”的田野情趣与“中和”精神上,加上他在现实中的人生领悟;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浑成一体,这便是他的审美主旨。因此,他不是田园风光的旁观者,而是已融化为其中的一部分,美化、诗化了田园山水,是一种充满和谐、温馨、亲和的情境,也是“田人合一”的情境。

张正忠田园山水的审美特质,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四个要素。一个核心,是以“中和”之美作为核心灵魂。张正忠的创作基地是长江下游两岸的百里平原,那里气候宜人,草木丰茂,勤劳互助的农民们将这里建设成为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这样的水土中孕育出来的田园山水画,自然地倾向于和谐优美的情调。他的作品总是浸透着美丽而典雅、恬静而鲜活、舒缓而灵动的美。它没有惊心动魄的震撼力,却有着沁人心扉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构成审美特质的四个要素:一是以长江下游两岸――江东田园景观的多种视角为画面的主要意象;二是以表现大自然中天、地、水、树为主体,以适当的细节增强生活气息,绘写出具有人文关怀的自然美;三是以“身与物化”的精神,表达对生命之美的讴歌,营造温馨和谐的诗境;四是以传统中国画笔墨理法为基础,适当吸收西方风景画之长,建构自己的艺术语言图式。

在这样一个核心、四个要素的统领下,张正忠的田园山水画,既有大自然的野趣,又有人间的气息。无论芦荡柿林、桑树竹园、池塘村舍、鸡鸭鹅群,乃至朝阳晓雾、明月清风,都被他组合为动人的画面,那是一首首抒情诗篇,一曲曲田园乐章。以画芦苇为例,围绕着常见的水边芦苇,他就创造出多种不同的意境。《故乡秋霞》的热烈,《清暑芦园》的静幽,《清塘晓雾》的氤氲,《小河晨风》的轻盈,《霜叶寥廓》的萧瑟……他是戴着一副“诗的眼镜”去发现田园之美的。同时,他的作品也是对生命之美的讴歌:大地回春,万物萌动;阳光灿烂,万物复苏。有了生命才有美。因而他总爱表现田园风光中富于生命力的景物,予以热情洋溢的艺术处理,故而予人以积极向上的审美享受。

张正忠有时在田园山水中穿插安排一些人物活动,这不是可有可无的“点景”,而是为了增强某种意境。最感人的是“母与子”系列作品。在三月乍暖、金谷满场、花径归家、绿夜笑语、秋收珠玉、一夜雪飘、宿鸟惊梦等美境中,他都画上了比重不大的人物,有的还带有情节性,但并没有影响画面整体田园山水效果。如《吴桑绿枝图》画薄雾笼桑之景,远处农妇已劳作归来,题诗:“吴桑绿枝低,清露湿布衣。但闻书声朗,飞镰不稍息。”写出了慈母对儿子的爱抚和期望。画家挥泪作此画,并在其中画上了儿时临窗读书的自己。诗、画合一,朴质、自然,真情流泻,感人至深。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