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闻人生

2006-08-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新华社记者 曲志红 隋笑飞 我有话说

 他们是这样一群人:只要有新闻,恨不得拔腿就走奔赴现场,无论那里是城市是山村,无论前面是火海是汪洋,艰难困苦,生死一线,都不在话下。用自己的笔、镜头、话筒、版面和节目,记录历史的步伐,反映大众的心声,弘扬社会正义,鞭挞丑恶现象。这一切就是他们的幸福所在。今天,他们荣获我国新闻工作者的最高荣誉――长江韬

奋奖。崇高的荣誉背后,是20位获奖者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对新闻事业的挚爱,是他们丰硕的成就和不断创新、永不停止的追求……

“一个记者,如果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工作,那是很值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这是一个让人揪心的场景:2005年7月22日,西藏阿里医院急诊室挤满了医护人员,量血压的、输氧的、抽血的、打针的……他们正在紧张地抢救一位因突患急性肺水肿、脑水肿、心衰而处于高度昏迷的病人。这位病人就是独自前来采访的河北人民广播电台高级编辑王喜民。

他沿着世界上最险峻的川藏公路一路走来,穿越了30多座五六千米的高山,20多条湍急的江河,面对缺氧、滑坡、泥石流等种种艰辛和危险,他只身独行一万多公里,成为全国第一个孤身纵横雪域高原的广播记者。像这样战千难万险,走千山万水,写重头文章的经历,在王喜民24年的新闻生涯中,已经有过很多次。

“要想采到有分量的新闻,必须深入一线,到最艰苦艰险的地方去。”这是他的新闻理念,也是获得长江韬奋奖的每一位记者、编辑共同的品格。他们中间很多人,都与我国新闻界的很多个“第一”联系在一起。

范炬炜,解放军报记者,第一次完成“中国大陆周边行”连续采访,第一次沿着当年18军进藏路线进行“重走进藏路”的采访,第一个完成对全军所有海拔5000米以上驻兵点的采访,第一个随航天远洋测量船连续远航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等。他的新闻佳作,几乎都诞生在一次次“亲历”中。他乘水运船前往西沙群岛采访途中遭遇特大涌浪,把自己用背包绳捆在驾驶舱内,为值班的操舵手擦拭呕吐物,由此写成了《他们浇灌西沙》;在西北边境最大的风口阿拉山口,他和战士一起去哨位执勤,被强风刮出数百米外,爬回来后用满是伤口的手写下了《疾风知劲草》。他是记者,更是一个真正的战士。

在黑龙江新闻界,49岁的哈尔滨电视台记者郑鸣被称为“拼命三郎”。他两上北极、两下南极随队进行科学和人文考察,成为中国唯一到达南北两极的电视记者。1995年他作为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考队员远征北极,他拍摄的30分钟纪录片《北极的太阳》,后来成为中国申请加入“国际北极科学考察委员会”唯一影视文件。1999年,他随科考队进入南极的“国际无人救援区”格罗夫山,向“人类第一步”的南极内陆挺进。在此期间,他发回大量电视新闻,制作了70分钟的纪录片《南极的故事》,还用铱星电话为哈尔滨广播电台直播了9小时《南极你好》科普讲座。

新疆日报记者刘枫,虽身为女性,但在新闻面前却有着一股冲劲。2001年北疆发生特大雪灾,刘枫请缨参加救灾报道。受灾地区积雪半人来高,气温降至零下38摄氏度。汽车开不进去,她就请当地牧民引路骑马进山,马走不动了,她又改坐雪爬犁。到达受灾最重的牧业点时,她已经成了“雪人”。就这样,20多天的报道中,她在雪窝中滚,冰水里趟,在一线采写了一篇篇救灾抢险的新闻报道,还发掘、宣传了抗灾英雄努尔波力的先进事迹。

为了新闻不畏生死,对于一个记者来说,第一次可能出于激情,但一次又一次的出生入死,就需要坚定的信念、执著的追求、奉献的精神以及强大的人格力量。20位获奖者,用他们在长期新闻实践中留下的闪光足迹印证着这一点。中央电视台军事部高级记者冀惠彦,从1998年到2003年,5次随中央电视台特别报道组赴伊拉克进行战地采访,冒着生命危险报道战争的进程,报道战火中人们的生存状态。他在硝烟中拍摄的电视新闻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他勇敢无畏的精神更是感动了广大观众。

新闻工作有轰轰烈烈,但更多的还是平平常常日常采访、编辑。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就在每一天的普通工作中,兢兢业业,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上海文汇报副总编、高级编辑茅廉涛,在37年的新闻生涯中始终如一地辛勤耕耘。近10年来,每年365天报纸的一版头条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是经他精心编发的,其中很多是他亲自策划、亲自确定的选题。

报社夜班是个责任大、名利小、毁身体的岗位,很难长期坚持。但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常务副总编辑、山西晚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翁小绵一干就是18年。他编排过数千块报纸版面,编辑过上千万字的稿件,制作过不计其数的文章标题。2003年之前,山西日报在全国、全省被评为好新闻的版面,基本都出自他的具体指导或亲自编排策划。他在百忙之中还坚持每日评报,把自己编辑稿件的心得体会、所想所思介绍给大家。到底多少记者编辑从中获益没人说得清楚,但报社里大家都爱看、爱读却是不争的事实。

“一个记者,如果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工作,那是很值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范长江当年的话,可以说正是今天这些优秀新闻人的写照。

“从事新闻事业,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用心讲话、用心做文章”

作为一名记者,也许一生中能亲眼见证一件有历史影响的事件并把它记录下来传播于众,就足以自豪了。但身为新华社时政记者的张宿堂,却有幸经历了很多次。从党代会、人代会到国庆盛典,从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到黄河截流、长江截流,从邓小平等一代伟人的离世到中国新老领导人的交替,从申奥成功到飞船上天……

令很多记者都羡慕的机遇背后,其实是巨大的压力,巨大的责任和高度紧张的工作。为了圆满完成这些重大政治性报道,需要记者具有全面的政治、思想素质,严谨的工作作风,敏锐的判断和快捷的写作能力。当然,最关键的是“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错。在张宿堂承担新华社中央政治新闻报道的十多年里,最令他欣慰的,是从未出现重大差错,并且,他还在这些政治性强、规范要求高的报道中,不断突破创新,努力丰富时政新闻的报道手段。

能做到这样,张宿堂说,无他,唯有始终如一的责任心而已。责任,永远被这些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扛在肩上,刻在心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旺堆,出身贫寒的藏族家庭。从他拿起笔的那天起,就希望用自己的报道让更多人了解、认识真实的西藏。有一个时期,总有一些不怀好意的国外势力宣扬西藏没有宗教自由。而旺堆在拉萨街头亲眼所见,到处是转经僧人和朝佛群众,各个寺庙里香烟缭绕,家家户户门口飘扬经幡,他将这些情景如实写进报道,一篇《拉萨依然是宗教圣地》以无可辩驳的事实驳斥了国外敌对势力的谣言。

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广播新闻中心记者久喜佳,将自己的新闻职业品格定位于“唯真、唯实、唯快、唯深”,尤其将关注普通百姓的疾苦作为自己须臾不敢忘记的责任,他的许多报道都将视角投向民众、民生。他遍走甘南后写出的《香巴拉的思索》,深切分析了制约甘南发展的症结;《别让政策偏差伤了牧民的心》《牧区孩子上学咋就这样难》等,都反映了当地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也许这些说不上是大作,但字里行间凝结着记者对普通百姓的关心、关注和关爱。

江西电视台记者郑忠杰,曾作为江西新闻界唯一的援疆干部在帕米尔高原工作了3年。他不仅以满腔的热忱在当地进行新闻采访,更以一个优秀党员的精神风貌服务于各族人民。3年里,他拍摄了5000多分钟的影像资料和2万多张珍贵图片,他全部无偿留给当地有关单位;他用自己的工资资助了2位少数民族失学儿童;他多次为民族兄弟无偿献血;雪灾突然降临之际,为了找寻被暴风雪围困的牧民,他置生死于度外……他以自己的行动和奉献精神,赢得了边疆人民的爱戴。

舆论引导,是新闻的重大职责。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的人民日报,尤其肩负重任。多年来从事理论报道和编辑工作的人民日报理论部主任张书林对此有深切感悟。他认为,在理论宣传工作中,要坚持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心声的统一,坚持指导性、思想性和可读性、知识性的统一。多年来,他撰写了近百篇思想评论文章,参与策划、组织和撰写了许多评论员文章和理论文章,其中,有不少都产生了相当大的社会影响。《巩固发展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张书林2003年参与撰写的一篇重头述评,由于选题重大、理论内涵丰富、行文有力而引起较大反响。被理论界人士认为“是有分量的文章”。

理论的高度,是一种分量,情感的深厚,也是分量。2005年1月18日,胡锦涛等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听了牛玉儒先进事迹报告会。内蒙古日报高级记者刘少华,是牛玉儒事迹最早的采访报道者,他采写的长篇通讯《勤政为民的光辉典范――牛玉儒》,以深情而深刻的笔触,向读者展现了一位新时代党的高级干部一心为民,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的风采。

把沉甸甸的社会责任融于组织、编辑的每一篇稿件,是天津今晚报编辑鲍国之的新闻追求。2002年,天津大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问题非常严重,他主动和市有关部门联系,联合组织“4050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大行动”,一个月里不仅连续推出20多篇稿件,还动员社会力量提供就业岗位1万多个。结合社会关注的提出问题组织报道,鲍国之还推出过“城乡拆迁助困爱心大行动”、救助失学儿童等等,在推动解决社会问题过程中,充分体现新闻媒体的作用和责任感。

对于一名优秀记者、编辑,不仅要时时怀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还要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经济日报政科文部主任、高级编辑张曙红,从业20多年间,在报社换过不少岗位,但他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精一行,努力从新闻报道的“杂家”向经济领域的“专家”转化,他的经济报道越来越有深度。《改革要有新突破》《向海尔学什么》《奇瑞启示录》等,都因独到的见解,深刻的分析而广受读者欢迎,也让专业人士刮目相看。

“是责任感驱使记者用敬业的态度和高度专业的水准从事自己的新闻工作,如此才能铸就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闻精品。”这是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高级记者江作苏20多年新闻实践的体会。做记者,他对自己这样要求;做了报业集团的领导,他更是在整个集团大力倡导。如今,改版后的湖北日报报头下方,醒目地标识着这样几个字:“责任造就公信力”,以此大力彰显他们的办报理念。

“作为一名当代新闻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创造的精神”

重大典型报道,是近年来主流媒体的报道亮点之一,也因此备受各家媒体的重视。光明日报副总编辑赵德润,十分注重总结新形势下采写新闻和组织报道的新鲜经验,他要求记者通过深入采访,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反映典型人物的精神世界,把握体现典型人物的内心世界,在“三贴近”中实现创新。他参与策划的《妻子眼中的许振超》,在众多报道中独具魅力,赢得读者的好评。他还深入总结思考,写成论文《典型宣传的改进与创新》,被评为中国新闻奖新闻论文一等奖。

51岁的冯晨,5年前担任了吉林电视台台长。5年来,吉林电视台连续两年夺得中国电视新闻奖一等奖,填补了以往从未获此殊荣的空白,同时还获得中国新闻奖其他奖项7项;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27项;大型文化纪实栏目《回家》连续3年摘下电视文艺“星光奖”的桂冠。

创新的业绩靠的是创新的理念。冯晨就任以来,推出一系列措施,以“精品工程”和“品牌建设”为中心的频道改革让吉林电视台整体实力大幅提升。

扬子晚报总编辑朱铭佐,也是一位颇具创新思维的老总。他不断探索办报的新思路、新理念,与时俱进地推出了“特色竞争”“错时竞争”“滚动出报”等诸多举措,引起报业同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汪良,更是以大胆开拓的精神,创下我国广播史上多个“第一”:第一个实现频率专业化,第一个建立电台听众服务中心,第一个实行采编播首席制,第一个把广播节目作为产品实行流程管理等等。也因此,他和北京电台全体工作人员一起,创下了7年保持经营收入全国第一,在竞争激烈的北京地区广播市场稳定保持70%份额,先后有60多篇报道获得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奖、中国国际新闻奖、“五个一工程”奖等显赫的业绩。

20位长江韬奋奖获得者,20位新时代新闻队伍中的佼佼者,他们是新闻工作者的榜样,也是这支队伍的缩影。他们用自己新闻人生中的光荣与自豪,艰辛与奉献,求索与追求再一次告诉人们一个优秀新闻工作者不变的选择――与人民同在,与时代同行。
                                                         (新华社北京8月15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