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顶天”与“立地”对接

2006-08-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邢兆远 通讯员 刘观浦 我有话说

傲立前沿:围绕“农”字蓄强势

在山东农业大学动物胚胎工程中心实验羊场,“白雪”、“阳春”、“立夏”克隆山羊“三姐妹”,蹦蹦跳跳,活泼可爱。研究人员幽默风趣地对记者说:“可别小看这以出生时节命名的‘三姐妹’,它们可是‘稀世珍宝’,为世界上首例将卵丘细胞和长期培

养胎儿成纤维细胞核移植到屠宰场山羊卵巢卵母细胞中而出生,出生后生长与行为正常,其学术价值和潜在的应用前景不可估量。”

孕育和催生“三姐妹”的山东农大,是一片创新的沃土。作为在这里辛勤耕耘了半个世纪的“果树之父”束怀瑞院士,言谈举止中处处流露出“山农性格”。他对记者说:“我校形成了心沉气定、勇于攀登的文化品格,力戒浮躁,不为各种‘风’所挟裹,把自主创新作为发展战略,渗透进每个人的学术行为和目标追求。”

攀登农业科技巅峰,他们集结为“创新团队”,创建人才聚集、人才培养、项目申报和科技产业化的基地。以余松烈、束怀瑞、李振声、山仑、印象初等5名院士和众多教授、专家为领军人物,带动起一大批教学、科研人员,聚集起科技创新强势。近年来,主持了包括80多项国家级项目在内的1200多项科研课题,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技术发明与进步奖24项,取得57项国家发明专利,6个种植物获新品种保护权。育成的6个多抗转基因夏稻新品系和3只克隆山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前沿水平。

最近,学校又投入1亿元,整合科研与教学力量,立足世界科技前沿,搭建起生物技术平台,组建动物生物学研究中心;围绕发展循环经济,组建生物质能源中心;围绕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环境建设,组建生态与环境中心;围绕农业信息技术的利用,组建信息技术研究中心……

落地生根:播撒甘霖润田野

今年5月31日,在枣庄市山亭区,听说余松烈院士又来了,兴高采烈的农民从四面八方赶来,像久别的亲人围着与他攀谈,余松烈深入浅出地一一回答,并不时作技术示范。站在一旁的区里干部动情地说:“几年来,余教授足迹踏遍了枣庄的山山水水,他亲手指导实施的窄行种小麦、宽行播种蔬菜的‘粮经三作三高产’种植创新模式,在枣庄推广面积达10万亩,仅此一项每年就为农民增收5000万元。”

“搞农业科研与教学,必须一头攀登科学高峰,一头连着生产实践,即‘顶天立地’。”山东农大的教授如是讲。束怀瑞院士与他的弟子们,时常带着课题扎进山里,风尘仆仆地往返于山村与大学之间。他们的研究成果“百万亩苹果幼树优质丰产综合技术”,开发面积达108万亩,苹果亩产1010公斤,是全国平均亩产量的2.6倍,新增经济效益56亿元。同时,他们到处奔走呼吁,引导构筑“公司+基地+农户”产业链,在短短的3年内开发出的17个新品种,带动起170万吨的生产加工能力。

许多教授、专家成为农民的朋友,众多顶尖成果落地生根:山东农大育成的16个小麦新品种,推广面积达4.58亿亩;“地膜覆盖穴贮肥水技术”在17省市推广;与企业联合研发的30多个兽药新产品,也陆续问世……158项科技成果在生产中得到推广转化,新增经济效益460多亿元。

近3年来,他们在农村举办各类培训班400期,举办座谈200多场。26位教授担任地方的首席专家或技术顾问,100多名教授、博士到地方兼职。在最近的两个多月中,200多人次的专家、教授走出学府,行程一万多公里,带着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走遍17个市地,开展科技培训和科技咨询。

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并重

盛夏时节,记者来到泰莱山区,看到山东农大“植物科技协会”的一群大学生在山崖旁、小溪边、树丛里采集标本,为植物拍照,偶尔发现罕见的植物种类,就欢呼雀跃起来。据介绍,几年间他们整理出有研究和开发价值的植物标本达600多份。

在“顶天”与“立地”的连接中育人,像“植物科技协会”这样的学生社团组织在这里数不胜数,100多个校外教学科研基地、773个教学实习点如繁花开放。每年有上万名学生参与科技实践与创新活动,他们走到哪里,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就在哪里推广与转化。毕业于这里的李振声院士对记者说:“母校的办学特色是重视培养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如果说我在工作中有一点成就的话,那是老师播种下的创新的种子在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让理论的蓓蕾在实践中开花结果。2002年,学校建成了“农业科教园区”,先后有20多个专业的1.2万名学生到这里来进行实践和科研活动。学校每年拨出15万元,支持学生的研究和实践活动,让学生跨专业组建科技创新团队。近年来,在学生中,先后有300人次获得国家和省级奖励,有917人次参加学校科研课题120项。

为避免将学生培养为“高级匠人”和“畸形人才”,他们让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功能教育与素质教育相融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构筑厚实的知识基础。摆脱“近亲繁殖”的怪圈,果树专业的束怀瑞教授破例招收了数学、生物学、化学、气象学等专业毕业的硕

士来攻读博士学位。知识融合、学科交叉,使一批青年人进入前瞻性和开创性的研究领域。派出到国外做博士后或访问学者的,先后从国外引进200多个果树品种,在生产实践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