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尽快出台夏令营相关法规

2006-08-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苏雁 我有话说

暑期即将结束,在大部分学生回味精彩纷呈的暑期生活时,却有不少家长正在抱怨,原本让他们满怀希望“能让孩子增长见识”的夏令营,“咋就成了购物之旅呢?”

夏令营成了购物之旅

潘女士的儿子今年13岁,“朋友介绍了一家正在组织夏令营的旅行社,目的地是北京、青岛两地。”

旅行社的广告词是:“让学生在游览祖国名山大川的同时,参观名牌大学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激发孩子们奋发向上的精神,”还承诺:“每到一处都会安排当地老师组织参与活动。”“旅行社的广告语正好说中了我们的想法,我们欣然交钱为孩子报了名。”潘女士告诉记者。

一周行程结束回家,孩子兴高采烈地向家长讲述起旅游见闻。四天北京游览,去了天安门、故宫、颐和园等景点。“但问起这些地方的典故,孩子一概不知。所谓的名牌大学游,也只是在校园里兜了一圈,根本没有当初承诺的‘与大学生对话’等实质性内容。”而“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有参与辅导”的“老师”,其实就是当地旅行社的导游。除了走马观花地安排孩子旅游,就是带着他们去一些旅游纪念品商店买东西。游览了青岛,孩子的背包里光“海星”、“贝壳”就有10多个,其中最昂贵的是一块售价为500元的“玉石”,“小孩子哪懂啊,还一个劲地向我炫耀,这块玉的原价要几千块钱。”潘女士愤愤地说,“夏令营咋成了‘购物之旅’呢?孩子的关注点由于引导不当偏离了原来的初衷,不仅没有增长见识,还误解了暑期旅游的含义。”

高额利润引发夏令营“变味”

今年7月和8月间,苏州多家旅行社相继推出“我的大学在北京”为主题的夏令营,以及英国夏令营、澳洲夏令营等“境外修学游”。国内的夏令营一周一般收费为两至三千元,而前往英语国家的修学游,15天左右报价都在两万元以上。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海外修学游“周期短,见效快”,利润非常可观,“这种旅游一般不住酒店,就住在当地老百姓家里体验生活,因此成本很低。”以一个人两万元的团费来计算,主办机构约有3000元毛利,国外合作机构也可获得相当金额的回报。

正是高额利润的驱动,名目繁多的夏令营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一位家长向记者回忆,自己读中小学时,夏令营都由学校举办,经过挑选的优秀学生才能参加,是一种荣誉的象征。而现在,夏令营的组织者五花八门,除了学校外,校外培训机构、企业、报刊、杂志社、超市、旅行社等纷纷“揭竿而起”,只要愿意付钱,孩子们都可以参加各式各样的夏令营。“更值得关注的是,现在市场上的个别夏令营甚至就是一个空壳,几个社会闲散人员扯起一面夏令营的大旗,开始组织所谓的夏令营活动,”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说。

夏令营市场监管出现“真空地带”

费用高出正常旅游的两到三倍、巧立名目多收钱、同一形式和规模的夏令营收费差距很大、广告宣传失实等夏令营市场出现的种种问题,已引起了有关人士的关注和担忧。

苏州大学一位教育界专家分析说,作为丰富学生暑期生活的一种形式,各种机构举办夏令营本身还是值得提倡的。但夏令营究竟该组织哪些活动、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需在什么要求下进行,至今没有一个明晰的说法;而在大众观念中,大家简单地将夏令营理解为旅游,而没有从孩子成长需要的角度上进行考虑和设计。

夏令营市场究竟该怎么规范?举办夏令营需要哪些手续?找哪个部门申报资格?连日来,记者询问了多个部门,竟无一个部门来管理这个日益红火的市场。苏州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的一位工作人员说,他们只能对学校组织或举办的夏令营进行管理,但对教育系统外各机构举办的各类夏令营,教育部门无权监管;物价部门对目前市场上一路走高的收费也无计可施,“一个完全市场化的活动,成本核算都是个难题”;旅游局仅对由旅行社组织的海外夏令营负责,而其他机构组织的夏令营项目,并不需要旅游局审批。

“找不到主管部门,夏令营市场出现了监管‘真空地带’。”从事法律工作的家长王小伟告诉记者,“当家长发现欺诈行为等问题时,举报或投诉都会非常困难。”

有关人士建议,政府应尽快制定法规,限定夏令营组织者的身份条件,从而给这个市场的正规运作套上“紧箍咒”。专家同时也提醒家长们,给孩子报名夏令营应该了解主办者、费用分配、活动宗旨、活动内容等等。报名时,最好和主办方签订合同,并保存好各种凭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