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除了开展“物质救灾”,帮助
当人们由于自身或外界的变化致使心理失去平衡,而主要依靠自己又无力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常态时,便会出现心理危机。重大的灾害性事件由于其突发性和紧急性,常常会使人出现心理失衡,从而产生意志失控、情感紊乱等心理危机。
正因为心理伤害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专家们提出了“心理救灾”的概念,即通过有关心理研究专业人员的积极干预,及时地为受灾人群提供心理救援,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稳定情绪、化解悲伤、分担忧愁、增强承受能力,预防和减轻灾后长久的心灵创伤。此外,“心理救灾”还能帮助救援者稳定局面,帮助他们进行心理恢复,使其能更有成效地投入救援工作。
据报道,国际上有些国家建有反应迅速的心理干预专业队伍,一旦灾难发生,他们会和其他医护人员同时到达,第一时间对灾民进行心理治疗。美国“9・11”事件发生后,很多心理医生、临床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员等都到达现场,对幸存者实施心理救助、抚慰精神创伤、最大限度地减少恐怖袭击带来的损失。非典肆虐期间,我国的一些心理专家也参与了对隔离病房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干预,普遍降低了他们的紧张焦虑情绪,振奋了精神,提高了克服困难、战胜病魔的勇气和战斗力。
从社会安定和谐的角度出发,在国内构建一套完整的灾后心理干预体系显得很有必要。除了政府部门组织有关心理干预的专业人员作为常备队伍外,还可以发挥亲友、邻里和社区等社会力量的作用,用亲情、和睦、友善的人际关系,互助互爱的社会氛围来实施“心理救灾”,帮助受灾群众早日走出灾难带来的心理阴影,重建美好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