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一次科技座谈会上,笔者听到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某知名研究所所长痛心地说:“国家每年给我们所里的经费好多亿,但取得的专利成果中,100个里竟没有10个能真正转化出来,不要说2年,就是10年之内能真正实现转化的也就5%,95%还都在保险柜子里锁着呢!”
“这么多获了奖的成果,竟然找不到几项有转化价值的
来自教育部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高校目前虽然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在6000项至8000项之间,但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还不到1/10。躺在“保险柜”里“呼呼睡大觉”的科技成果,我国现在究竟有多少?
“国家统计局没有这方面的统计数据,恐怕没人说得准。至少还有八成的成果没有实现转化是大家公认的数字。”辽宁省科技厅及省专利局有关负责人纷纷坦言。
笔者从相关的科技及专利部门了解到,我国从1985年至今拥有专利成果300余万项,但实际转化率不足20%。
“科技成果正面临着严重的无奈与尴尬:至少八成左右的成果没有转化,而是被装在评职称的口袋中,锁在装档案的保险柜子里。”中科院院士王天然对此非常焦急。
“科技成果的闲置恰恰是对科技人才和资本的双重浪费!”多年从事经济问题研究的专家齐建珍对此更是焦虑。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已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笔者在采访中感受到许多专家和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焦虑。
中华民族振兴必须依靠科技已成为国人共识。来自科技部的数字: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是3200万人,研发人员的总数已经达到105万人,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发改委公布的数字表明:“十五”期间,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约4900亿元,是“九五”时期的两倍多,年均增速为17.4%;2005年,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367亿元,比上年增长20.4%。从这些数据足以看出,国家投入的科研经费增长幅度之大前所未有。
对科技经费的投入,国家下了如此大的力气,可是效果却令人费解。解读目前这个“八成科技成果没有转化”的问题让人觉得苦涩。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许多有识之士对此提出了三问:
其一,在那么多科研成果中,究竟有多少算得上是真正的成果?“不要看有的成果煞有介事地是某某评委会评出来的,是有大红证书的,但很多科技成果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科技含量不一定高到哪里。”有专家质疑。
其二,科研的目的何在?相当一部分大学老师及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认为,“科研的目的是为了出论文,一旦论文发表了,职称评上了,或是奖项拿到了,科研也就完成了”。“不考虑实用性的科研对生产力发展有何益处?”专家反问。
其三,科技与经济“两层皮”的问题啥时才能解决?专家指出,一边是一些有研究能力的人缺少研究经费,一些有技术成果的人找不到转化的出路;另一边却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缺乏技术的企业怎么也找不到好的新技术成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那样令人振奋,而科技成果的转化却如此难如人意――这种巨大反差的背后究竟隔着一堵什么样的“围墙”?“应该尽快扭转科技成果‘呼呼睡大觉’的现状了!”许多专家学者急切地呼吁。(董践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