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樾(1821―1907),清代朴学大师。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
按说这三部书均是传世之作,为何这里单说《诸子平议》?因为,这部书和其他的清代讨论诸子的书一起,构成了对于经学独尊地位的冲击,并与清末民初的“西学源于诸子说”等试图以诸子的学说来消化吸收西学的运动有着内在的关系,尽管就俞樾本人而言他只是试图“以(诸)子证(儒)经”而已。他在《诸子平议》序目中说:“圣人之道,具在于经,而周秦两汉诸子之书,亦各有所得,虽以申韩之刻薄,庄列之怪诞,要各本其心之所独得者,而著之书,非如后人剽窃陈言,一唱百和也。且其书往往可以考证经义,不必称引其文,而古言古义,居然可见”。
举个例子说,在《管子平议》卷一中,对于“顺民之经”他的解释是:“樾谨按:顺当读为训。训民之言,言教训其民之道也。古顺、训通用。《尚书・洪范》篇‘于帝其训,是训是行’。《史记・宋微子世家》训并作顺,是其证。”的确通过诸如此类的解释,我们无论是对于儒家典籍和诸子内容都会有更准确的理解。
这本书除了俞樾在世时的刻本外,20世纪30年代上海商务印书馆将之列入“国学基本丛书”。
《诸子平议》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193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