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为学》,走进学堂。那是我的孩提时代。上学之前,父亲给我讲《为学》,教我背《为学》。父亲读过几年私塾,
二读《为学》,捱过饥荒。进入初中,遇上三年严重自然灾害,贫寒的家庭雪上加霜。我上的是本县的重点中学,每天饿着肚子走十几里路去上学,那种四肢无力,头晕眼花,浑身冷汗的感觉,非亲身经历难以体会。那时可真是身在课堂,心在饭堂,每天总是盼着早点下课,去吃那聊以果腹的粗粮糙饭。恰在此时,语文老师给我们讲了课本中的《为学》,接着又在全年级举行了以理想、信念为主题的作文比赛。我以“又红又专,报效祖国”为题,以《为学》中的贫穷僧人为例,表述了自己长大要当科学家的决心和理想。也许是我那“活学活用”课文的写法打动了老师,我的作文居然获得了年级一等奖。我用获奖的3元钱买了6斤“议价米”,支撑我捱过当年最艰难的荒月。
三读《为学》,跨进军校。高中期间,遭逢“文革”,上大学无望,只好投笔从戎,来到军营。1973年,军医大学来部队招生,当时我已是师卫生科的一名助理军医。我获得推荐,参加入学考试。当时我所在的野战军有6个入学名额,却有30多人参加考试,竞争相当激烈。我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匆匆应考。当时语文考试的作文题目是:以“假如能上军医大学,如何克服困难,完成学业,为部队卫生建设服务”为题,写一篇议论文。我很自然地想到毛主席他老人家“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教导,但这人人都能想到的东西,写起来肯定千篇一律,落入俗套。我想到了《为学》,眼前一亮。于是,我既写了毛主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教导,也借鉴了《为学》中“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的观点。这样的文章,自然特色突出,高分也就不在话下,我在30多人中拔得头筹,顺利地迈进军医大学的门槛。毕业后留校任教,近三十年的教书生涯,《为学》中的观念与精神,伴我始终。
我钟爱《为学》,与《为学》结缘,她也深情地给我回报,启我心智,催我前行,助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