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肖华含泪讲长征

2006-08-25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肖华(1916-1985),江西省兴国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长征中任红一军团组织部长、二师政委,协助刘伯承同彝族首领小叶丹结盟,使红军顺利通过这个少数民族地区。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三四三旅政治委员、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鲁西军区政治委员、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辽东省委书记、南满军区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委员、总政治部主任、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解放军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央军委常委,对我军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军队政治工作建设,做出了重大建树。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中共第八、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

关于长征,美国记者斯诺曾说:“总有一天,会有人把这部激动人心的远征史全部写出来的。”在长征胜利30年后的1965年,12首“三七句、四八开”的系列组诗横空出世,这就是《长征组诗》。其中10首被谱曲传唱,一唱就是40余年,这就是《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组诗的作者就是12岁参加革命、17岁任少共国际师政委、19岁任红一军团二师政委的一代儒将―――肖华将军。

作为《长征组歌》的表演者、研究者,战友文工团艺术指导马子跃向本报记者讲述了一段40年前发生的、鲜为人知的往事―――

说起第一次见到心目中的“传奇将军”肖华,尽管岁月已过去40多年,马子跃仍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每一个细节。

作为《长征组歌》中最年轻的演员,当时20来岁的马子跃深为长征精神所感动,也听过不少肖华将军的传奇经历,特别崇拜他,十分想见到他。但肖华当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他一个小小的新兵哪能说见就见了?但是,就在《长征组歌》即将公演的时候,他的梦想居然实现了!

1965年7月19日,天津人民会堂,肖华第一次审看《长征组歌》排演。那天马子跃和大多数演职员一样,第一次见到了肖华将军。天热极了,剧场里别说空调,连电扇都没有。就在这样的闷热中,肖华将军和夫人王新兰却看得十分投入。

演完后,肖华将军在夫人搀扶下走上舞台。有人搬来一把椅子请他坐下。他看了看演员们被汗水湿透的演出服,转头对团长晨耕说:“你让演员们把演出服脱了,也都坐下吧。”

马子跃回忆说:“当时将军的平易近人让大家很是感动。”

肖华说,作为长征的亲历者、战斗员和指挥员,他觉得有一种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在推动着他写《长征组诗》。所以,他一定要写出来让战士们演唱,让所有的人了解长征的故事,牢记长征精神。他对演员们说:“你们唱得不错,但是如果你们了解了长征就会唱得更好!”当时团里合唱队员的平均年龄只有25岁,所以大家对于长征并没有那种切肤的、深刻的体会。

肖华将军随后说:“长征这段历史是十分感人的。我在写《长征组诗》的时候,泪水经常打湿手稿。每每我写到最艰苦的地方,就回想起那些与我一起长征过的战友,他们有的已经牺牲了。”说到这里肖华哽咽了,演员也掉下了眼泪。

“将军告诉我们,他写大转移时流了泪,写大转折时流了泪,写大会师时也流下了眼泪。”马子跃语速很慢。

那天,肖华将军对全体演员说:“是三十年来一直撞击我心灵的东西让我写出这组诗来。这组诗是有剧情的,必须带着真情实感来唱,才能更好地表现它。比如你们演唱第一曲《告别》时,不应该过于激奋、昂扬。因为当时离开苏区的时候,红军的情绪是不想离开、不忍离开、又不得不离开。你们在处理这一段时,情绪的把握上有些不准,应当把那种忧伤不舍的感情表现出来。”肖华还告诉演员:“第二曲之所以要写‘路迢迢,秋风凉’,是因为长征中在两个地方牺牲的人数最多,一是突破封锁线血战湘江,二是过雪山草地。在突破封锁线时,敌人的机关枪一扫过来就倒下一片,后边的战士又冲上去,再倒下,再冲,就这样一次次地往上冲,流了无数血才终于通过了封锁线。”

那天,肖华对演员们说,《过雪山草地》中“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写出了长征时的精神状态,红军正是依靠着这种崇高的革命信念才完成了长征的壮举。

1934年,时年18岁的肖华跟随红军主力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他亲身经历了一场场生死考验。他忘不了当年长征路上的每一个场景,忘不了和自己一起战斗生活过的战友。面对长征,肖华有太多的话要说,太多的情要诉。1965年,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之际,肖华将军再也抑制不住内心对长征战友的怀念之情,将自己记忆中的长征故事,将自己多年来对长征的感情凝聚起来,在病榻上创作完成了《长征组诗》。同年,《长征组歌》开始创作。曲谱初稿成形后,肖华将军在杭州的病房里接见了晨耕、生茂、唐诃、遇秋四位曲作者,让他们一首一首地为他哼唱,并提出修改意见。

马子跃告诉记者:“那天,肖华将军含着眼泪讲了很多,几次都哽咽着讲不下去了。”

肖华与四位作曲家的合影。从左至右依次为:生茂、唐诃、肖华、晨耕、遇秋。

肖华曾说过:“在创作上大家都是平等的。”所以组诗还未谱曲以前,他就强调为了传唱方便可以改动原诗。肖华的这组诗格律极强,总共120句680字,为了避免音乐节奏上的雷同、单调,组歌创作时在很多地方都加了衬词。比如《祝捷》里的“大雪飞”,改成了“大雪呀,那个纷飞呀”,这样既符合所用旋律,又体现出地方音乐的特色。这些改动都得到了肖华将军的赞同。但是对于改动不妥的地方,他也直言不讳地指了出来。“我还记得当时将军说他比较喜欢《遵义会议放光辉》那段曲子。”说着,马子跃不禁哼唱起来,“这一部分用的是苗族和侗族的山歌,肖华将军表示很好,很传神,也很符合当时的情境。”

马子跃感慨道:“那一天,肖华教我们怎么唱组歌,其实是在给我们讲长征。这一课让我受益终生。”

周总理曾这样评价肖华和他的组诗:“只有经过了长征的人才会写出《长征组歌》;只有有激情的人才会写出《长征组歌》。你为党和人民做了件好事,为子孙后代做了件好事,我感谢你。”

“我唱《长征组歌》唱了四十年,每次演唱的时候都能悟出新的意义。每当我在舞台上演唱《长征组歌》,眼前总会闪现出肖华将军含泪给我们讲长征的情景,自己的情绪也就完全投入到《长征组歌》的意境中去了。”马子跃说着眼眶有些湿润,“可以这样说,没有肖华就没有《长征组歌》,是肖华将长征写成了饱蘸着血泪和激情的历史诗篇,是肖华将这部作品铸造成跨越历史的经典之作。我们应该永远怀念和感谢他!”

“有很多的歌曲可以流行,但惟有《长征组歌》这样的经典才能永恒。”马子跃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