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出行多一点文明

2006-08-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我有话说

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大声喧哗……近年来,随着旅游热的兴起,这些平时看似无足轻重的不文明行为,成了各方关注和议论的焦点,甚至受到海内外舆论的批评。针对“文明出行”这个社会热点问题,江苏省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在老百姓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出行文化”,用“软硬结合”的感召效应让出行变得更加文明

更有文化。

“礼仪之邦”遭遇尴尬

“顾客就是上帝”、“客人永远是对的”,这种市场经济下的经营服务理念,让我们一些人产生了一种错觉:只要我付了钱就可以为所欲为。南京一位有着10多年带旅游团经验的茅先生告诉记者,有一次,刚和他们旅行社建立合作关系的一家欧洲酒店在接待了一批中国客人后,宁愿支付违约金也不愿再接待他们的旅游团,因为前一批客人给他们留下了很差的印象:在酒店大声喧哗、把房间地毯搞得一地水渍、穿着睡衣在走廊里随便走动等等。

这样的现象绝非偶然。2005年,香港迪士尼乐园首次接待游客,内地一些游客的不文明举止在当地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小男孩在城堡前撒尿、大叔在禁烟区吞云吐雾、大爷大妈脱鞋横躺在长椅上。在一些景点,游人争先恐后地留影,全然不顾门口的显著位置用各种语言书写的“安静”,大声喧哗的场面引人侧目……这种在国内、在平日里常见的现象,常会遭来当地人和其他游客鄙夷的目光。

我们常常以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自居,为何如今我们的一些同胞因不文明行为遭到他人另类的、鄙视的眼光?

“你在看风景,别人在看你”

“不可否认,我们同发达国家的生活习惯差距很大。但是,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是由于我们中不少人的道德缺失造成的。这些不文明现象其实一直在国内存在着,只是一走出国门就被放大了,引起了广泛关注。”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白友涛这样告诉记者。

在白友涛看来,外在监督机制的缺失直接导致了我国公民道德水平的低下,“出游行为是对公民文明道德素质的集中检验,‘你在看风景,别人在看你’,加强自律和社会约束力是最为重要的。”如今,这样的理念已经开始融入政府的决策中。近年来,江苏省加大了社会监督力度,出台了一系列举措,以提升人们的出游素质。

从2006年5月起,江苏开展整治闯红灯活动,短短两个月内,江苏全省共有13.6万人在步行或骑车时受罚,其中公务员、大中学校师生及现役军人凡是闯红灯者,江苏警方除了依法对其进行教育处罚外,还抄告其所在单位,这样的查处力度前所未有。

2006年“五一”长假前夕,江苏组织了100家景点、旅行社联合签署的“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共享文明之旅、争当文明使者”的倡议书,从行业内部加强自律,反响强烈。

2006年8月25日,江苏省暨南京市“倡导文明出行、共享文明之旅”活动启动仪式在南京举行,又一次把“文明出行”推向了高潮。

每到长假前夕,江苏省旅游质监所就向广大游客发出黄金周“温馨提示”,从游客的衣着、举止、谈吐、用餐等方面列举文明礼仪注意事项,提醒游客在出游中注意言行举止,塑造文明形象。

文明出行也是一种文化

“出行过程中,人们一些行为上的细节,往往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文明素质程度。名山大川这些固有的景观是不变的,但氛围却是由人营造的。文明出行也是一种文化,只有把人们的‘出行文明’提上去了,独特的‘出行文化’才能形成。”江苏省社会科学研究院一位教授这样分析。

为此,江苏省不失时机地抓住了群众中的典型,用身边的事例营造独特的“出行文化”:南京一位名叫柴乾岳的老人十年如一日,坚持每天上紫金山捡垃圾。

在柴乾岳的带动下,2002年,南京市玄武湖街道成立了“呵护母亲山”协会,该协会从刚开始成立时的几个人,到目前已发展到近千人。协会的成员有社区的老人、青年,也有学生、战士、外来工,他们中年龄最大的84岁,最小的仅6岁。

近日,记者在江苏各地明查暗访,发现“柴乾岳”已经成了文明旅游、文明出行的代名词辐射到全省各地:

在南京市的街头巷尾,身披红色绶带的“文明劝导员”格外引人注目。这支两年前就成立的“文明劝导队”如今已发展到1000多人。

在扬州瘦西湖风景区的入口处,记者看到几位老人免费给每个游人发放一张“文明出游卡”,卡上列举了一系列文明出游行为规范。

在南通,曾经恶臭的濠河水如今又可以养鱼了。一位中年人兴奋地告诉记者:“我们政府花了1亿多元治理濠河,多不容易。现在再也看不到有人在河边乱扔垃圾了。”

在苏州街头,一对行人边走边吃橘子。橘子一瓣瓣送进嘴里,剥下的皮则一次次送进挎在臂上的食品袋里。

出行文明,做文明人,正逐步沁入人们的心扉,内化为江苏百姓的自觉行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