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伪,但只要你积极投入,耐得住寂寞,刻苦攻关,就总能有所成就。叶帅有诗为证: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在现实生活中,也许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甚至是诱惑,极少数科研人员耐不住寂寞,总想抄捷径,快出成果,于是就出现了一些与科学精神不协调的现象,例如学术造假
有些科研人员即使耐得住寂寞,但对宣传报道过度敏感,按他们的说法:“要么不报道,要报道就得有我的份”。最近,笔者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召开的一个信息工作会议。在会上,中科院寒区旱区研究所的王进东同志道出了作为一名信息通讯员的苦衷。他说,由于工作关系,基层通讯员总要报道一些科技成果和科研人员,但往往是你报道了这位科研人员,周围比他资历深的就会有意见,提出事情是大家做的,功劳人人有份,为什么只报道一个人而不报道大家;有的人甚至把通讯员划成这派那派,弄得通讯员们很狼狈。提出意见者的理由貌似公正,其实很不科学:事情是大家做的不错,但做事总有个做多做少、做轻做重的区分,不能因为所谓的“公正”就抹杀了主要人员的贡献。尽管现在很多获奖科学家都把奖金分给了大家,但这是人家的高风亮节,与所谓大锅饭式的“公正”没有逻辑关系。科学研究有分工,有阶段性,谁出成果就应该报道谁。暂时没有出成果的科研人员也不要计较,等你出成果了,人家自然会报道你。如果什么好事都要大家一起共享,那奖励还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科学界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上的各种风气也可能蔓延到科学界。学术争鸣本是很正常的,但有的人对争鸣非常不习惯,总要将其与宗派相联系,这种想法很可能会对学术研究产生非常不健康的影响。除了学术修养外,科研人员也要讲究个人涵养,胸怀要宽一些,眼界要高一些,要把精力用于研究问题上,而不是那些不必要的琐事上。要想处理好这些问题,团结意识很重要。科学界只有加强团结,才能向着胡锦涛总书记在院士大会上提出的“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的伟大目标而努力奋进。
科学家是社会声誉高、受到社会普遍尊敬的群体。这个群体的成员理当具有较好的风范和学养。科学家群体的每一名成员都要用心去维护科学界的良好形象和声誉,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