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不会想到,天冠集团曾一度陷入举步维艰、濒
开发燃料乙醇,让汽车“喝酒吃粮”
近年人们发现,燃料乙醇正在取代日趋枯竭的汽油。河南天冠集团正是在燃料乙醇的生产上走在了行业前列。
天冠集团前身是南阳酒精总厂,革命战争期间,曾用土法生产酒精作为汽车燃料供应军需。解放后,由于我国粮食长期处于短缺状态,用粮食做主要原料的燃料乙醇便停止了生产。
自上世纪90年代起,酒精市场日渐萎缩,陷入生存危机。同时,石油资源频发枯竭信号。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研究,2000年春,天冠集团向国家有关部门郑重提出并上报了“关于在我国推行清洁燃料乙醇,以综合解决国家粮食过剩、环境恶化、石油短缺三大热点问题的建议”。
经过两年的试点推广,2002年,天冠集团30万吨/年燃料乙醇项目得到国家批复,该项目是国家“十五”重点工程和河南工业结构调整标志性项目。
原料吃干榨净,实现绿色循环
天冠人千方百计将原料――粮食利用达到极限。他们建成了亚洲最大的工业沼气工程。最后剩余的糟液残渣,也用来加工制成“绿色”沼渣肥,用于农业建设。
位于南阳市东北郊新乡店的白河滩涂,几年前还是大片流沙,现今已是果树成林。这就是该区积极协助天冠集团采用酒精清洁生产闭路循环的工艺流程,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糟液残渣实行无公害处理,发展生态农业的结果。
不少专家对公司的发展模式予以高度评价:它战略性地解决了我国过剩农产品的转化增值问题,为农业发展找到了一条新路。
人才是绿色保障
薛红军是河南天冠集团酒精厂的一名普通职工,2004年,他向公司提出“使用酒母扩培工艺,让酒母在发酵槽中培养扩大后,再用于生产”的建议,厂里采纳后,在不增加发酵设备的情况下,年产量提高了3万吨,设备利用率提高20%以上,年创效益百余万元。仅去年一年,公司就收集有价值建议2162条,通过具体实施,企业年增效达2100万元。
天冠集团坚持“开发一代、研制一代、储备一代”的思路,加大科技投入并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实施重奖。
与此同时,企业每年从大中专院校招收专业人才。特别是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平台,引进在行业前沿有建树的专家,加强重大课题研究。
为使不同层次的人才都能发挥聪明才智,还不惜巨资送学有特长的人外出深造。1991年进入公司的青年技术员杜风光,先被送到无锡轻院攻读研究生,随后又被公派到日本筑波大学进修。目前,他已成长为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