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本科教育存在着严峻问题,可以说有目共睹。然而至今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的多数是教师或学者,很少有来自学生的声音。笔者试图从学生的视角,对大学本科教育(主要是文科类大学)作些解剖。
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的每个院系都有不少知名的教授,而且现在许多大学都在提倡教授给本科生开课,所以作为本
不可否认,这些都很重要,而且也有讲的必要,但是作为本科生,他们还没学会走,怎么能一上来就教他们跑呢?是不是应该针对本科生的特点先分清主次呢?只有基础打好,才能真正理解老师所讲的实务中的技巧或经验。笔者认为,在本科阶段,老师的责任主要是将基本理论系统化、生动化、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然后再结合一些实务教给学生。但现在有的名师主次颠倒,基本理论讲的少,有过多的随意性。说的极端一点,有些哗众取宠。笔者时常听到一些学生抱怨:任课老师一上课就说“我刚下飞机”,然后就开始谈他这次出去的所见所闻,或者随便翻翻他电脑中的材料,一节课就很快过去了。90分钟里除了知道了一些他做的研究课题的内容(这些更适合于给研究生讲授),其他一无所得。2005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调查了公众对教师的尊敬程度,结果显示:公众对教师的尊敬程度随教育级别的提高而递减,最高是幼儿园教师为30.0%,小学教师为25.2%,中学教师为23.7%,大学教师最低为21.1%。大学教师得分较低的两个主要原因是:“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和“缺乏职业道德”。
所谓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大学的思维方式有别于初高中,本科生要学的是思维,是思想,是基础理论,如果对于基本的东西老师不能给予充分的说明,那么听实务就会让学生云山雾绕。这种“我刚下飞机”后的所见所闻式讲课对教师自然是很方便的,不用怎么备课,是常常在外走穴的老师的一个明智的选择。但是这样做对学生合适吗?这就涉及到一个一直以来备受争议的问题:对于大学老师而言,学术、教学和实践哪一个最重要?
就笔者看来,教学是一定要摆在第一位的,对教本科生的老师更是如此。因为教授教授,有教有授才能叫教授,老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笔者认识的一位老资历数学教师,讲课讲得非常棒,但到现在也还只是个副教授而已,这是职称与教学能力的严重脱节。现在还有这样的情况:一个老师,学生从他那里没学到什么东西,但他却拥有教授头衔,而一个实实在在教给了学生们很多东西的老师,却为了评一个职称熬白了头。“论文情结”让大学和大学教师沦为学术功利的“奴仆”,也让作为社会精英聚集地的大学偏离了正常的轨道。2005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教师晏才宏英年早逝,由此所引起的“晏才宏现象”大讨论,估计还令人记忆犹新吧!书教得再好,到死也只能是个讲师,这些真正对学生有所贡献的人在清贫、寂寞中还要坚持多久呢?大学,不仅需要所谓的名师,更需要合格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