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组织编撰、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近日全面竣工。从第一部的诞生到第200部的问世,《丛书》历时20载,洋洋6000万言,凝聚了原国务院古籍规划整理小组组长、南京大学名誉校长匡亚明教授及200余位学者的心智,蕴含了毛泽东、江泽民、胡锦涛等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期待
这部被誉为当代“规模最大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工程”的《丛书》,是对200多位中国思想家的进行个案研究而成的宏篇巨帙,它全面研究总结了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中国思想演进历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万千气象中的良知骨血、心路历程,进而展现了强化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思想精魂和民族精神。
一
《丛书》的诞生还要从延安时代说起。1938年,在延安杨家岭,匡亚明亲耳聆听了毛泽东同志的教诲。毛泽东提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当年的匡亚明影响很大。
漫长而多舛的四十余年后,一直关注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匡亚明将埋藏于心中的念头――组织撰著《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化成一纸具体的规划,上报原国家教委。1986年11月,南京大学成立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作为组织编撰《丛书》的研究机构和办事机构,确保《丛书》的顺利完成。
五千年文明波澜壮阔,博大精深。从何处入手,撷取中国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匡亚明在《丛书》的总序中指出:“凡是在各个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和学科中取得成就者,大多是那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和掌握了该领域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敏锐思想的人。”
基于这一认识,《丛书》突破了以往研究的传统。《丛书》终审组长茅家琦教授介绍,在人物选择上,它一改过去哲学史丛书主要以哲学史为主、以哲学家的思想为主的模式,从众多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中筛选出270位作为传主。这是一次全方位、多层次的发掘:孔子、老子等先秦诸子以外,王阳明、康有为等哲学思想家,何晏、王弼等魏晋玄学家,司马迁、班固等史学家,诸葛亮、戚继光等军事思想家,刘彻、李世民、耶律楚材、成吉思汗等政治家,玄奘、宗喀巴、鉴真等宗教家,贾思勰、宋应星等科技专家,郦道元、徐霞客等地理学家……陆续在《丛书》中亮相。《丛书》紧扣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注重人身修养、重视生民疾苦的“人学”思想这一中心,深入探讨和评述他们的事功、业绩的思想内涵。
在这200部《丛书》中,读者不难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尽管呈现出“因时而变”,“因势而更”的缤纷面貌,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理念、自强不息的精神、仁者爱人的情怀、尊道贵德的风范、和谐共生的主张等等始终贯穿其中。历代仁人志士民胞物与的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和使命从未消失。所有这些都是现代社会人生可资利用的精神资源。
二
编撰《中国思想评传丛书》是世纪工程、系统工程,更是精品工程。为组成强有力的研究、编撰队伍,匡老四处奔波,邀请了丁光训、王元化、安子介、赵朴初、冯友兰、张岱年、杨向奎、任继愈、苏步青、程千帆、杜维明等数十位海内外著名学者担任学术顾问,先后约请海内外二百余名专家和学有专长的中青年学者担纲撰著。加上副主编、审稿专家、责任编辑和“中心”自身的科研人员,形成了一支三百多人的《丛书》学术群体。
《丛书》的编撰得到了作者广泛响应,有的评传有两三人甚至更多人报名。申报者要提供提纲和“试笔章”,然后选择最佳人选。在评传的写作过程中,“中心”的工作人员每年都要拜访作者,交流最新研究成果及资料。每部评传书稿都要经过审稿人、审稿责任人、主管副主编、终审小组五道关口,才能付梓印刷。
在撰写过程中,《丛书》要求所有的作者“从思想史的角度”来认识入选的每一位传主,强调以“评”为重点,评传结合,立足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系统地再现活动于不同领域不同人物的学术精神和思想特质。接受了撰著任务的广大评传作者始终孜孜以求,将自己多年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学术心得,融于各自的撰著中。80多岁高龄的匡老在撰写《孔子评传》时,几乎谢绝了所有社会活动,甚至放弃了听戏的嗜好,一头扎进孔子研究中,寒暑数载,最终完成了评传丛书的开山之作。中山大学的李锦全教授在《陶潜评传》写到四分之三时突发轻度脑中风,经抢救脱险后不顾家人的反对,一心扑在评传的写作上,终于在评传100部首发式前圆满完成撰写任务。
作者的潜心钻研,高水平学者的审定,出版社严格的编辑出版流程,从整体上确保了《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编撰质量。
在这20年里,为《丛书》呕心沥血的匡老去世了,许多参与这项工作的老同志退休了,曾经满头青丝的中青年骨干也已两鬓斑白,但《丛书》的编撰却从未停歇,最终这项艰巨的历史性研究工程横空出世。
三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以其大手笔和大气魄得到了众多的关注。
《丛书》编撰工作得到了中央和江苏省的高度支持。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原国家教委曾于1989年联合发文,要求各个大学和研究所对《丛书》的编撰给予支持。江苏省委、省政府对《丛书》的组织、编撰、出版给予了全面支持,省委还专门成立了江苏省《评传丛书》撰著出版工作领导小组,支持“中心”的运行。
《丛书》得到学术界的公认。中国哲学界德高望重的张岱年教授生前曾高度赞扬编撰《丛书》对于弘扬、总结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意义。著名学者张岂之认为,历史上《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巨著,功在集辑、提要诸方面,而《丛书》则是经过数百学者二十余年来沉潜的研究,是具有原创性的思想文化项目,这是罕见的。
《丛书》不断获得国内各级各类图书评奖。据统计,2003年之前出版的150余种“思想家评传”中,已有55种在各级各类评奖中获得总共67个奖项。较早问世的100余种评传著作中,约半数以上得到重印,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佳的成绩。
《丛书》得到了海内外的关注和好评。《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图书评论》、香港《大公报》、《文汇报》等分别报道,认为这是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行科学的、系统的研究和总结的重要成果。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丛书》陆续在美国、新加坡、德国等地举办的国际性图书展览会上展销。
南大党委书记洪银兴说,作为南大人文社科研究的标志性成果之一,《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编撰工作虽已结束,但研究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既是社会主义大学的使命,也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中心”主任冯致光教授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说,以200部评传为基础,进一步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行系统研究,为增强民族凝聚力、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仍是今后“中心”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