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是由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年度最高奖,
青岛人民广播电台的系列报道《“微尘”在行动,爱心筑品牌》跟踪报道一个不具名的公益群体,记者祝洪珍说:“‘微尘’是时代的最强音、是群众力量的凝聚,作为新闻媒体有责任也有义务放大这种声音、传递这种力量。”这种坚持正确导向的强烈责任感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中央电视台的系列报道《落实科学发展观》,主题宏大,立意深远,关系到我国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走向;《大众日报》的通讯《这个头,带得好!》回答了“农村基层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哪儿?社会主义新农村怎么建?”的问题;长沙晚报的消息《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吉林电视台的电视专题《“党义”悄然离去党义精神永存》则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倡导良好道德风尚。综观获得中国新闻奖的作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一件件活生生的事例中无不体现出:“导向是新闻的根本”。
导向是根本,根与本离不开大地、离不开土壤。导向不是虚无飘渺的,不是架空的,而是根植于真实的土壤之中。“既要秉史家之笔,笔如刀枪,深刻而锐利,又要秉诗人之笔,笔底含情,细腻而丰富。”大众日报记者李海燕如此谈到她写人物的体会。“灾害现场成了我们的直播间。”江西电视台张龙的描述使人们仿佛重回《地震灾区第一夜》的紧张现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句话让人再三咀嚼。人们说新闻有三大武器,即典型宣传、热点引导、舆论监督,而其共性,则是真实。《文汇报》的消息《“院士崇拜”不可过度》、广东电台的短消息《教育资金滞留、挪用严重,财政局长却在全省教育会议酣然入睡》等舆论监督作品,既是记者亲身所见所闻,又切合时弊,固然真实;北京电视台作品《70亿维修基金的困惑》关注民生热点,固然真实;而在正面报道中,真实同样具有力量。《落实科学发展观》之一《罗雪梅复学记》中,罗雪梅“天天就想睡觉,因为睡觉就能梦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天真话语与省长“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提前实现普九”的决心相呼应,一个小主人公的命运牵动着观众的心,折射了贵州优先发展教育的成果,中央电视台记者谷云龙总结经验说:“让正在发生的故事说话”。新华社记者张严平冒着随时摔下悬崖的危险与王顺友一起走过马班邮路,通讯《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用“体验”的方法写典型人物,落在人们心中,生机盎然。“真实是最有生命力的,记者只有深入生活才能生动地反映生活。”张严平说。
“越是体现媒体特色,越能显现新闻魅力。”贵州省广播电台记者陈颂英的话说出了大家的心声:特色,是新闻的活力所在。这届新闻奖可谓百花齐放,各具特色。主流媒体反映时代主旋律,直面重大政治主题,报道影响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大新闻事件,刻画重大典型人物:作为党中央机关报和新闻界的排头兵,人民日报以长达6000字的评论写当前全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全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面向知识界的光明日报则以系列报道形式推出知识分子的榜样孟二冬,经济日报的评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直面经济领域重大课题。地方媒体也发挥优势,宏观选题、微观选材、以小见大:如山东电视台的专题《乡胞祭》、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的专题《离家百年,钟回故里》。即使是同一新闻、同一事件,不同的媒体也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形式:同是表现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人民日报的评论与钱江晚报的系列报道《先进性教育的民间期待》就各有侧重;同是表现两岸关系发展出现的新景象,中央电视台等四家电视台合作的《连战大陆行直播特别报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消息《历史性的握手》和中国青年报的新闻摄影作品《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也各有千秋。报纸、电视、广播五彩纷呈,今年第一次纳入中国新闻奖的网络新闻,也充分体现了网络新闻的特点和优势。人民网的评论《我们怎样表达爱国热情》、新华网的网络专题《网民感动总理总理感动网民――总理记者招待会网上答问》,都反映快捷、形式多样,更为2005年中国新闻增添了活力。
回顾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件件作品记录了党和国家在2005年的辉煌。人们常说:新闻只有一日之辉煌,但大家相约:明年此时,再用无数个一日之辉煌串联成2006年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年度长卷,编织出共和国365个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