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马赫福兹――阿拉伯世界文学泰斗

2006-08-3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开罗记者 马海兵 我有话说

图为埃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赫福兹。新华社发

埃及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纳吉布・马赫福兹今天早晨8时在开罗警察总医院病逝,走完了他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

堪称阿拉伯世界文学泰斗的马赫福兹1988年以其名著《开罗三部曲》(又称《宫间街》三部曲)赢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第一位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获此殊荣的阿拉伯作家,同时是继尼日利亚的索因卡之后第二位非洲诺贝尔文学奖得主。7月16日,马赫福兹因跌倒伤及脑部而住进医院治疗,其间虽病情一度有所控制,但因年事已高,又患有多种疾病,最终医治无效,驾鹤西去,享年94岁。

马赫福兹与世长辞的消息传出后,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当天发表公告,高度评价马赫福兹为阿拉伯以及世界文学作出的卓越贡献,沉痛悼念这位为繁荣人类文明奉献毕生才华的阿拉伯文坛巨匠。埃及和阿拉伯各国人民纷纷以各种形式缅怀这位家喻户晓的“阿拉伯小说之父”。埃及将为马赫福兹举行隆重的军葬。

马赫福兹1911年12月出生于埃及首都开罗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是一位多产作家,从1929年开始创作小说。他的创作以长篇为主,生前共创作了31部中、长篇小说、17部短篇集以及600多篇散文及新闻专访。社会正义是马赫福兹作品的主题。他关注普通埃及人的命运,以自己生动流畅的文字表达他们所遭受的挫折、苦难、愿望、梦想。三四十年代,马赫福兹的早期作品主要是以古埃及为背景的浪漫故事。历史三部曲《命运的嘲弄》、《拉杜比丝》和《底比斯之战》是马赫福兹早期最重要的作品。小说无情地嘲弄了封建王朝统治者,讴歌了百姓对国王的仇恨,鞭挞了侵略者的罪恶行径,叙述了生离死别、可歌可泣的爱情悲剧,以震撼阿拉伯世界的底比斯之战爆发、十年后一个统一的埃及屹立在尼罗河畔为最后结局。

马赫福兹在1988年获诺贝尔奖时,已是从事文学创作近60年的76岁老人。他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以阿拉伯语写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马赫福兹获奖的代表作是其在50年代发表的著名家族小说《开罗三部曲》以及《道路》、《平民史诗》、《盖贝拉威的孩子们》等作品,诺贝尔评选委员会认为这些作品刻画入微,以洞察一切的现实主义,唤起人们树立雄心,形成了全人类所欣赏的阿拉伯语言艺术。《开罗三部曲》分为《宫间街》、《思宫街》和《甘露街》3部小说,马赫福兹在作品中通过讲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一家三代人的故事,以地道的埃及幽默风格和妙趣横生的文字描写了开罗的传统世界和人物的复杂心理。《开罗三部曲》的故事所发生的时代正是埃及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获得独立的年代。小说对那些为改善自己的境遇而艰苦奋斗的普通埃及人充满了同情。马赫福兹以阿拉伯语写出的绝大多数作品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没有翻译成其他语言。直到他获得诺贝尔奖之后,这种情况才得以彻底改变。他的许多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发行。目前,已有马赫福兹的《开罗三部曲》、《历史三部曲》、《始与末》等14部中长篇小说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发行。在《中华读书报》评出的二十世纪百部文学经典中,马赫福兹的《开罗三部曲》榜上有名。

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和20世纪阿拉伯文学中最著名的作家,马赫福兹在埃及和阿拉伯世界普遍受到尊敬和爱戴。但马赫福兹终生主张弘扬理性自由的思想,却引起一些原教旨主义极端势力的仇视。1994年10月的一个黄昏,一个穆斯林原教旨主义者在开罗马赫福兹住址附近的一条街道上袭击了他。当时,82岁的马赫福兹正从汽车上下来,凶手从花篮中抽出把一尖刀,刺伤了他的颈部和右臂,然后逃窜而去。经抢救,马赫福兹脱离生命危险,但右臂瘫痪,从此再也无法执笔写作。事发后不久,凶手落网,是个刚满20岁却深受极端思想影响的年轻人。问到他的行刺动机,他说是因为清真寺的伊玛目认定马赫福兹是个反叛伊斯兰的作家,凡是反叛伊斯兰的人都该杀,所以他对马赫福兹下了手。这起对马赫福兹刺杀的恐怖主义行为,激起了埃及全社会的震惊和愤怒,遭到了人们强烈的谴责。

进入本世纪,年迈多病的马赫福兹尽管已经很少公开参加社会活动,但仍然力所能及的坚持创作和关心社会的发展。令人难忘的是,2004年,来自阿拉伯世界30个国家的441家出版机构,200余位作家,带着3030种图书,参加了德国法兰克福举行的书展。开幕式上播放了时年93岁的马赫福兹的录音讲话。他在讲话中提醒人们不要忘记,人类文明就是其全部不可分离的文化之总和。阿拉伯文明过去给西方文明的影响之巨大,就如同今天西方文明影响他们一样。他提出:“难道西方要感到安全受到威胁,才去重新发现伊斯兰文明和阿拉伯文化吗?”2005年,他发表了最后的文学创作《七重天》。

马赫福兹给埃及和阿拉伯世界留下了辉煌的文学遗产,也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宝库。(本报开罗8月30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