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连续剧《长征》简介:
由中央电视台摄制的24集电视连续剧《长征》,以严格的历史真实和丰富的艺术加工,激情地再现了这段共产党人用生命、鲜血、意志和智慧书写的历史篇章,凸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靠彻底的实事求是精神反败为胜,创造历史奇迹的气概和精神品格。全剧既有气势,也颇见扣人心弦的情节和故事,在人物形象塑造尤其是革命领袖形象塑造上,更显示出新的突破。作为在影视创作中第一次完整地全景式再现整个长征历程的大型电视连续剧,《长征》不仅以大事件、大主题、大场面营造了宏大的历史氛围,更以多种艺术手段展现、颂扬了蕴藏在“红军”和“长征”中那种可歌可泣、动人心魄的精神力量。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长征》首播期间,全国收视率10.01%,北京地区高达17.9%,创下了同类题材的最高纪录。
长征是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一部最完美的神话。这一举世无双的创举,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同时,它又像一块取之不尽的艺术宝藏,吸引着中外的新闻记者、战史专家和艺术家。作为一名军人作家,且对军事题材情有独钟的我,最想创作和反映的题材自然也是长征。
在创作完《毛泽东周恩来与长征》这部史传文学后,我就开始考虑把其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剧本。当时恰逢建党80周年,剧本的创作非常顺利,一气呵成,一次定稿。
这部电视剧的成功首先要感谢的是长征这一史实,没有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就没有人能编出这么壮观的篇章。那么,究竟以什么艺术形式来再现这段悲壮的历史,至关重要。
一番思索之后,我找到了答案――将长征这一史实融于交响乐之中,以乐述史,情景交融,史乐共鸣。
音乐科班出身的基础,让我在故事整体结构的构思上省了不少力气。在我看来,长征就好比一部浑然天成的交响乐,由标准的四个乐章构成:
第一乐章,悲壮。这一段就像交响乐的第一乐章,低沉且凝重。这一部分可以说是专写失败的。从广昌战役失败到血战湘江,都是无比悲壮的。
湘江一役,伤亡惨重,这是何等的悲壮。但也是通过这一战,表现了身处绝境的红军不可战胜的顽强和毅力。这是长征史上最为惨烈的一战。虽然在双方激战5昼夜之后,红军人数从8.6万锐减至3万,但终于还是渡过湘江,突破了敌人苦心构筑的第四道也是最后一道封锁线。
第二乐章,思索。湘江失败到遵义会议,节奏舒缓,有很多重大战役,但我都做了淡化处理,仅作为背景带过,以重点描写众人的思索。
病中的毛泽东手拄拐杖,忧心忡忡地艰难行走着、思索着……中国革命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下一步又该何去何从?不仅毛泽东在思索,所有行进在长征途中的人们都在思索。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在长时间的凝思后,毛泽东以大无畏的气魄咏叹《十六字令》,眺望远方的曙光。
毛泽东成为中国革命的领袖,是历史的选择,是全党全军经过反复比较、反复思考之后的惟一正确选择。没有这样一段沉思和思索,是不可能出现遵义会议的。
撤出苏区后,党和红军内部对“左”倾路线的不满情绪,对毛泽东的怀念情绪,就一天天地在增长。湘江之战后,这种情绪达到了十分强烈的地步。我用相当集中的笔墨描写了通道会议,这是过去的文艺作品鲜有涉及的。可以这么说,没有通道会议,就没有遵义会议。这次会议接受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建议,第一次否定了李德、博古等人的军事决策。
第三乐章是快板乐章。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一段,红军由被动转向主动,于是四渡赤水、南渡乌江、佯攻贵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等,都是快节奏的。
这一阶段重点展现了红军在正确军事思想的领导下,转危为安,以顽强战斗、勇往向前、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取得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大快人心。
政治领袖在拥有挽狂澜于即倒的魅力的同时,其实也是平凡人,也有着普通人的似水柔情,有了这些真实而淳厚的情感细节,这个人物才更真实、丰满。因此,我在很多细节的地方,刻意描写了这些伟人们平凡的一面。比如贺子珍负伤的一场戏,警卫员告诉毛泽东,贺子珍为掩护伤员被炸伤。周恩来、朱德让毛泽东去看看。这时,毛泽东脸上略显不安后仍在指挥部署四渡赤水。随后,穿着破旧的大衣、略显驼背的毛泽东走到贺子珍面前,坚定地说:“你不要想那么多,会治好的。决不把你留下,抬也要把你抬到目的地。”接着,毛泽东告诉弟弟毛泽民:小弟弟毛泽覃在江西被敌人杀害了。我们拍了毛泽东后背的镜头,只见肩负着中国革命重担的毛泽东抬起担架,两根带子深深地嵌进破大衣中……
高潮过后,一个转折,便到了第四乐章――爬雪山、过草地、与张国焘之间的斗争,又是惨烈、壮观的,与第一乐章呼应。
在爬雪山时,有一幕是毛泽东的警卫员胡班长正在煮辣椒水的时候,遇到敌机轰炸,胡班长用身体来掩护毛泽东,最后不幸牺牲。大雪纷飞,毛泽东将一碗摆放在胡班长坟头前的辣椒水一饮而尽,然后带着部队继续向雪山行进……
雪山、草地的恶劣环境,让多少红军指战员停下了前进的脚步,永远地留在了长征途中,这又如交响乐中的最后一个乐章,低沉而悲伤。但是,英勇的红军没有被严寒和泥潭吓倒,以革命的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前仆后继,团结互助,一往无前,最终征服种种困难,翻过了一座又一座雪山,走出了茫茫草地。
这部完整的交响乐的尾声是在信天游中来到陕北:长征这一行程两万五千里的革命壮举,终以红军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一部浑然天成、情景交融、再现长征神话和长征精神的史诗交响乐,便呈现在了广大观众面前。
(本报记者殷泓采访整理)
自述者:王朝柱,著名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吴桥人。1966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72年调总政文工团工作,历任总政歌舞团、总政歌剧团作曲,总政话剧团编剧。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弃乐从文,相继出版《李大钊》、《爱的旋律》、《女囚徒》、《蒋介石和他的密友与政敌》(三卷六部)、《毛泽东周恩来与长征》等史传文学作品40余部,创作电视连续剧13部,包括《长征》、《延安颂》、《邓小平》、《张学良》、《开国领袖毛泽东》等。现退而不休,笔耕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