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练内功”促“优质均衡”
“二十年前,苏州职教可谓‘四缺’(缺校舍、设备、师资、经验)。‘十五’期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由94所‘瘦身’为58所,一批在校生6000人以上的规模型学校应运而生。”一位老职教工作者自豪地向记者回忆,“高职院校由3所增至17所,全市职教在校生近22万人,学生数量和学校规模均位居全省第一。”常熟、张家港、昆山,一幢幢职教高楼拔地而起。“信步苏州城乡,看到最大最美的建筑,必定是职业院校。”苏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高国华笑着告诉记者。
完成基础建设后,苏州职教“苦练内功”。凭借自身优势,各校先后开设了机械、机电一体化、电子工程、计算机技术等30多个苏州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以及旅游管理、形象设计、食品科学等20多个特色专业。高职院校更是引领着新一轮“校企无缝对接”的实践,工厂被“搬”进了校园。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钱东东告诉记者,“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学习修模技术,来到‘一墙之隔’的宇田数控设备有限公司,让技术人员手把手地教,15分钟后个个过关。”依托校内企业,2001年学院自行研制出一套模块化生产系统(MPS),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的必备设备。在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三维吉特、伟智科技、狮峰电气、力嘉模具、三维数控等5家校内企业,形成了机电一体化及精密制造技术专业的核心技术链,成为学生和教师的“校内实训工厂”。十年来,苏州职教累计投资实验实训设备40亿元。
如今,“职业教育发达”成为苏州各级政府部门在招商引资中的“法宝”。75所中高职院校有41%成为省级以上重点职校,已建成国家级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3个,每年输送高技能复合型人才6.5万名。即将实施的“职业教育创业行动工程”,使学生的出路向就业和创业双轨转变。创业者不仅能助推苏州经济实现“三足鼎立”(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经济),还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国际融合”提升“产品”质量
2004年7月,在江苏太仓投资的8家德国跨国公司,向太仓德国企业专业工人培训中心交付了每位学生4万元的培养费后,如愿“抢”得了该校首届17名毕业生,德资企业负责人还纷纷表示“值得”。
苏州职教的国际融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表面镀金”。50%的学校拥有了近50个实质性国际合作项目;培育的高端职业技术人才也成为市场抢手的“香饽饽”,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中澳合作酒店管理班毕业的学生,月薪高达1.1万元。“我们不是‘拎到篮里就是菜’,而是选择国外的优秀教育机构和优质学校。”澳大利亚TAFE集团、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美国密歇根大学等先后成为合作伙伴。
学历提升型、技术培训型等合作“品种”繁多。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以法国巴黎时装学院为后援的“中法江苏时装培训中心”,是全国和江苏省服装设计专业职教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日本国际交流友好饭店协会合作,至今已派出230多名学生在到日本学习酒店管理经验。苏州市教育局已累计派出200多位学科带头人、实训基地建设负责人等到各国培训,培育出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双师型”师资。至2010年,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比例将达90%。
跨越式发展带来的三点启示
政府运用“有形之手”,在政策、资金上为职教发展“保驾护航”。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王荣在多个场合表示,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关键在于人才,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竞争力,抓经济。2001年,苏州率先在全国提出了“灰领”的概念,“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最缺的是什么?是人才。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地方和企业来说,更缺的是‘灰领’人才,即高级技工。”在全国出现“普高热”时,苏州教育的“指挥棒”却年年让普职比保持在4.5:5.5左右;“十五”期间,苏州在职教上的投入达30亿元;“十一五”期间,苏州市财政将在原有基础上每年新增专项经费1000万元用于职教实训基地建设,每年安排200万元用于职教师资培训,全市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将提高到28%。
学校善于利用区域优势,资源为我所用,实现良性互动发展。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单强有句“名言”,“一个学院的综合竞争力在于它拥有多少资源,更在于它能调动多少资源。”从工作安排上看,单强60%以上的行程是到外企合作谈判、访问国外院校。2005年,韩国三星半导体苏州有限公司与学院签订了价值1000万元的SMT(贴封装流水线)设备捐赠合同,同时学院提供三星半导体2006至2012年的人力资源培训课程,这种校企合作模式,成为三星集团2005年全球最佳合作模式;单强还邀请20多位在园区外企担任管理和技术要职的海归博士担任“一美元教授”,并接受学院教师到他们企业做“访问工程师”。不单是单强,苏州职教界平均每所学校与30家外企建立了产学研深度合作关系,近2200家“全球500强企业”和“跨国公司”融入到职校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实习实训中,这也是苏州职教连年来整体实现99%高就业率的“秘诀”所在。
职业教育集约发展,发挥“1+1大于2”的功效。改变以往“小而散”的粗放型职教发展模式,苏州从2002年7月起在姑苏城西南规划建设国际教育园区。政府4年投入了35亿元,每年还另拨8000万元专项建设经费,园区将于2007年基本建成。鲍寅初告诉记者,“在这个没有围墙的开放式教育园区内,除了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图书馆、教室等设施还可面向苏州社区教育,为学习型城市建设和现代农民技术教育提供支撑,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比苏州国际教育园区晚一步规划建设的昆山科教园,在理念上更趋先进。把学校和企业、科研院所“集合”到一个区域内,以期实现教学、生产和科研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