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建好“人才工程”预备队

2006-09-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谢军 我有话说
在美丽的复旦大学校园内,活跃着一支政治素养高、工作能力强、热情奔放的辅导员队伍。他们是对学生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也是学校重要的人才资源。

从学校发展的全局认识辅导员队伍的重要性

复旦大学党委始终强调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这

支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培养人、教育人的工作;另一方面,它又是学校培养具有一定管理能力、富有团队合作精神的高素质业务骨干和党政管理干部的后备力量。为了实现辅导员队伍“双重效应”的充分发挥,复旦大学从全校人才培养的高度和学校发展需要的全局来建设辅导员队伍,把辅导员队伍视为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5年,复旦大学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35岁以下新进青年教师在晋升高级职务前,必须担任不少于两年的辅导员、班级导师等学生工作。实践证明,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队伍建设方略,并有效地避免了学生工作队伍被“边缘化”、“政工化”的倾向,增强了学生工作者对自身发展的信心,也为学校和社会输送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党政管理干部和学术骨干。

创建并完善“人才工程”制度,坚持走专兼职相结合之路

早在12年前,复旦大学提出并开始实施“人才工程”预备队培养计划,学校每年从优秀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中,选拔学生党员进入“人才工程”预备队。这些年来,学校共选拔了268名的人才工程队员。

历经12年的建设和发展,复旦大学人才工程预备队(一期)已成为学校学生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丰硕成果。队员们先后带教出1个全国先进班集体标兵、1个全国“三好”班集体、35个上海市“三好”班集体。“人才工程”预备队队员在做好实际工作的同时,注意提升自身理论素养,善于不断升华工作经验,形成了多篇学生工作方面的论文。在最近两届“上海市高校辅导员论坛”中都有复旦大学人才工程队员获得一等奖。

2005年,复旦大学被评为市先进集体的班级中有四分之三为人才工程二期队员所带;被评为市三好学生的学生中有四分之一为人才工程二期队员。

“人才工程”制度的推行和建设,为复旦坚持走专兼职相结合的队伍建设之路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一方面人才工程队员绝大多数是优秀的兼职辅导员,另一方面学校能够在这些优秀队员中选拔高质量的专职学生工作者,有利于学生工作队伍结构的整体改善。

鼓励“双肩挑”,着力引导学生工作者成为复合型人才

在发挥辅导员队伍“双重效应”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复旦准确地把握了队伍建设的素质定位:要使学生工作者成为复合型人才,这是学校对人才培养的重要要求,也有利于学生工作者自身的成长进步。

因此,在队伍建设过程中,学校一方面抓住学生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培养不放松,另一方面积极开辟渠道、搭建舞台,努力提高学生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复合型人才。

为此,复旦大学一贯鼓励“双肩挑”的工作方式,引导学生工作者不断在学生工作和科研教学中寻求双成长。十多年来,复旦一直坚持将部分直升的硕士研究生放到本科生辅导员的工作平台上,将部分直升的博士研究生放到硕士生辅导员的工作平台上,将部分青年教师放到院系总支副书记、学工组长和研工组长的管理平台上进行锻炼。目前,全校“双肩挑”的总支副书记和辅导员占了绝大多数,“双肩挑”的学工组长也接近一半。

建设辅导员队伍讲求科学性、创新性

复旦按照“高进、严管、精育、优出”的方针建设辅导员队伍。“高进”就是严把入口关,学校建立了一套严格的选拔规则和程序。“严管”就是制定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辅导员队伍的考核体系,对辅导员确定编制,统一管理。“精育”就是加强培训,提升辅导员的能力和素质。“优出”就是重视辅导员的个人发展,畅通辅导员的发展出口。

以此为基础,着力创新辅导员队伍培养方式,推动队伍研究新问题、培育新组织、开展新培训、推行新考评、运用新手段,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平。

研究新问题――开展“双周学习沙龙”。一年多来,“辅导员双周学习沙龙”从一个简单的学术性沙龙发展为学生工作研究成果的孵化器。

培育新组织――创建辅导员协会。2005年1月6日,复旦成立了全国首个高校辅导员协会。辅导员协会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分类指导,推进辅导员工作规范化和专业化进程。

开展新培训――复旦应用经典的人力资源管理KSAO(知识、技能、才能和态度)培训模型,纵横结合,开创了矩阵式的学生工作队伍培训体系。

推行新考评――实施辅导员队伍360度考评。从学生、同事、院系总支副书记以及辅导员自身几个角度分别进行评价和自我评价。

运用新手段――不断增强辅导员工作的时代性。根据学生对网络,尤其是BBS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象,复旦加强网上辅导员队伍建设,引导辅导员利用BBS与学生沟通,并在BBS上专门开设了辅导员为学生提供匿名咨询的专门版面――“卿云吧”,增强网上辅导员团队作战能力。

此外,广大辅导员还根据自身的爱好特长开创了各种个性化的工作手段,有的辅导员开设了个人BLOG空间,并向学生公布;有的辅导员定期为学生撰写周记,如包涵,她连续四年每周坚持为学生撰写一篇周记,共有12万字,这一做法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