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羊省兵,今年19岁,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简家陇乡羊家冲村人,今年考入安徽大学。8月中旬,我在征得父母同意后,只身一人骑自行车踏上求学之路,历经14天行程1300公里,8月31日到校报到。
我是在生活中学会自立的。我父母都是农民。小时侯,父母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吃穿都比较节约,但对我却很关心
因为想让我上学条件好一些,父母就外出打工。我知道父母在外面不容易,他们一直按在家里的生活标准给我生活费。那时候,他们只有过年才回来一次,这让我感到有父母可以依赖的时光很短。慢慢地,我就学会了自己管着自己。
高考前,我萌发了骑自行车出去闯一闯的念头,原打算骑车去北京,为奥运会助兴。为此,我用毕业前学校退还的100多元押金买了一辆旧自行车。接到安徽大学的通知书后,我想还是骑车去学校报到吧。跟父母一说,他们对我的决定挺支持的。可能他们知道我还是有独立能力的吧,我感觉父母挺信任我的。(本报记者李陈续、钱宝平整理)
作为孩子,他们是否真的希望家长陪送呢?记者为此采访了浙江大学的几位新生。
小杨告诉记者,他理解父母的苦心,但对自己来说,送不送都“差不多、无所谓”,因为家离杭州很近。
小侯的想法有些不同,他更倾向于家长陪同,因为一个人不能照顾行李。但他也说,家长陪同应该适当,像那些“全家出动”就有点夸张了。
来自浙江余姚的小徐是个女孩子,她在姐夫的陪同下来报到。姐夫并没有住下。小徐说:“第一次出远门,还是希望家长送一下,家长也应该送。尤其是女孩子,如果来自离杭州较远的地区,一个人来,家长很难放心。”
对于“全家出动”,小徐认为:“如果是来给孩子打扫卫生就没有必要;如果是全家借机会旅行,是可以接受的。”
来自浙江丽水的小郑也希望父母送自己过来。他说:“家长陪送不代表不独立,很多家长来送是因为孩子上大学有一种自豪感。”
也有学生认为,“亲友团”的产生不在于家长和学生,而在于教育制度。用他们的话说:“高中之前没有锻炼独立能力的机会,怎么可能一上大学就完全独立呢?”(本报记者张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