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教育体制改革有很大突破,大体上在两条线上探索前行。第一条线,是在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改革基础上政府主导的改革,包括教育管理、办学、投入等体制、招生分配和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其中,管理体制改革一条明显的主线,就是赋予地方政府更多统筹权责。与此同时,在财政难以完全满足水涨船高的经费需求情况下,办学和投入体制改革使得社会资金得以进入教育领域。第二条线,是由下而上自发地进行的一些改革试验,有些确实成功了,暂不说教学改革,就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是在少数地区内部实验,然后才被纳入国家政策及立法的范畴。
记者:现在看,您觉得改革成在何处,不成在何处?
张力:客观地讲,我认为第一类改革没有出现重大的方向性失误或者偏差,包括非义务教育阶段成本分担,决不能因为执行环节或局部的问题,而动摇这一原则。第二类改革如果说存在某些缺陷或出现某些问题,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改革选对了方向,但没有赢得足够探索空间;还有选错方向的,若政府调控监管不力不及时,就会出现甚至积累问题。
记者:我们不能否认改革为教育发展提供的强大动力,但教育领域凸显的问题似乎此起彼伏,几大突出问题纠葛下的是老百姓对上学难、上学贵,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的抱怨和质疑。
张力:这与当前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密切相关,政府职责就是促进教育公平,应以此为准绳来促进改革。现在,无论是素质教育的推进,还是缓解“上学难上学贵”的矛盾,恐怕都要区分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实际条件,因地制宜地设计解决方案。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意义非常重大。坚持教育公益性,关注弱势群体,将是深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目前,各级政府正在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经费支持与政策倾斜的力度,其基本政策取向就是在促进教育公平。总之,改革将会小步走,不停步,为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记者: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可以说教育工作者始终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但时代发展为他们提出了一个又一个更高的要求。
张力:是的。我们的教育是在一个非常紧张的环境中行进,资源有限,需求无边。国家乃至每个公民对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受教育机会增多了,升学压力却没有减轻,素质教育雷声大雨点小,不少地方中小学课业负担沉重,群众仍然反映强烈。而现在教育系统普遍在超负荷运转,从经费到师资,应付"今天"的压力很大,根本来不及去研究“明天”。
记者:在这样的形势下,为解决这些问题,真正使教育得到人民群众的满意,您能想到的建议是什么?
张力:我想,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就要让人民群众多参与教育工作,了解教育国情的复杂性。特别是在教育体制改革中,还要更多地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在重大改革举措出台前广泛征求民意,取得人民群众的理解、信任与支持。同时,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关键是增加教育投入,这始终是深化教育改革和教育持续发展的支撑点。1990-2004年间,在我国全口径教育经费中,财政性教育经费比重已从85.6%下降到61.7%,占GDP比例为2.79%,仅相当于低收入国家水平。以此来支撑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受教育人口群,真是很难。多年来,我们教育的快速发展,是在资源不足的条件下实现的,今后,想撑起像模像样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特别是让贫困家庭学生能拥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就必须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尽快达到4%,甚至更高。
记者:如何保证财政教育经费的稳定增长?
张力:最关键的环节大概有三条:一是预算保证按生均教育经费标准安排;二是财政秋季计算超收收入后,切实做到等比例给教育追加预算,对此财政部教育部早已联合下文,但没有完全落实,每年国家都要公布省级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总有十多个省级数据比上年下降;三是财政教育经费不得挪用,收的学费不能冲抵拨款。这三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检验是不是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当然,财政教育经费还必须用好管好,精打细算,堵塞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