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乡市委书记吴天君表示,要把建设万人规模的“海员城”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措施:将用八
曹峰的改变
2006年7月,带着一些疑问,记者来到新乡海运学校。
曹峰是这里的老师,新乡市获嘉县大辛庄人。浅蓝色的工作服,黝黑的脸。在过去的5年,他先后在“嫦娥”、“太平”、“大阪丸轮”等4条船上做海员,28岁的他已是远洋轮上的二副。“去年春节,接到电话,新乡海员局的一位工作人员问我,新成立的新乡海运学校缺老师,特别是有证书、有海龄的专业老师。能不能牺牲一下,把上船的时间往后压一压?”曹峰说,“我们都答应了。”
2001年,他参加完高考,在招生目录的最后一页看到了新乡海员服务局刊发的海员招聘的消息。“我抱着试试看的心里去报了名,在南京海运学校拿了大专文凭,毕业以后上船实习,没想到实习工资一个月就拿到了2000元。当时,我们给家乡带来的影响是你想象不到的。”曹峰说。
“我刚刚实习回来,家里就遭了贼,大家都觉得我家里有钱。升上二副以后,工资已经是1100-1200美元一个月,有其他公司以月薪1500-1600美元的待遇聘请我,但是我必须遵守合约,最终没有去。”曹峰说。明年9月,他就要参加大副的考试了,从二副到大副必须要达到12个月的船期,所以等到把学校带入“轨道”后,他又要上船了。
“跑过40多个国家,最开心的时候就是,到每个国家到陆地上转一转,在大街上走一走,到商店里看一看。”他说。他的家里,摆放着他和埃及金字塔的合影、悉尼歌剧院的模型、印度的木雕盘子。
“去乡里看看,那些房子盖得又高又漂亮的,家里准有海员。”新乡市海员服务局王培新告诉记者,海员被派到远洋轮船上工作,说的是标准的英语,看到的是异国风土人情,打交道的是外国海员。因为海员的待遇十分丰厚,这批人在乡亲们的眼中,真是带回了“第一桶金”。
石砚印的执著
新乡海员局提供的一则消息改变了曹峰和许多人的命运。
发布这则消息的人便是新乡市海员局局长石砚印。
了解新乡市海员事业发展内情的人,常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一个“海员迷”,带起了一个大产业,这个“海员迷”就是石砚印。
晚上十点,记者见到了他。普通的白衬衫,黝黑的脸,浓浓的乡音。
1992年,作为交通部非扶贫联系点,河南省被照顾招收800-1000个农民合同工作为出海外派的指标,当时新乡仅分配到20个指标。但就连这区区20个,也没有人感兴趣。“去大海上干活?万一翻船了怎么办?”众说纷纭。但石砚印从这扇窗口了解到,除了在陆地上人挤人的激烈竞争,还有另一种就业机会――当海员。当时,他正是新乡劳动就业局副局长。
1993年,他一个人悄悄跑到天津远洋公司国际海员劳务外派公司,商谈能否直接向新乡下招工指标。天津远洋公司提出,船舶电焊工紧缺,石砚印回来后马上从农村选了32个能工巧匠,先送往大连海事大学培训,然后派往天津远洋公司。石砚印说:“1994年,他们一个月就能挣500-600美金。”
“让农民当海员,这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好出路!”然而,他的想法没有得到人们的理解。
“很多人说我骗人。还有人笑话我,就人民公园那点水,还能培养海员?他们认为,在这个吃水像吃油的地方,根本没有培养海员的条件。”石砚印说。“得不到理解,只能偷偷地搞。”有时候劳动局的会开了一半,他就溜到火车站,自己买票去天津、南通、大连,打听海员招工信息,回来跑到村里一家一户地贴纸条。
因为这些举动,2000年,石砚印被停职。
“为什么内地不能培养海员?2000年5月,我查阅了全球航海资料,一边看一边想,突然想明白了。”5月4日,他把所有的想法付诸笔端,完成了5000多字的《关于构建新乡万人海员城的建议》。
“写好后,我很兴奋,给孩子、给老婆、给朋友、同学念了一遍。我问他们,能被打动吗?他们都说,能!”回忆起当时,石砚印还有些激动。
石砚印的《建议》说明了海员市场正向中国转移的形势,建议市委、市政府抓住难得的机遇,发挥优势,构建新乡海员城,尽快抢占国际海员劳动市场。这份《建议》通过《领导参阅》被新乡市委的四位书记看到,他们分别对《建议》从不同角度作了批示,要求教育、劳动部门迅速展开论证,大力发展海员事业。2001年7月,新乡市政府出台《关于建设新乡海员培训输出基地,组织国际劳务输出的实施意见》,把建设万人规模的“海员城”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随后,新乡市建立了以劳动、教育、外贸几个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据了解,这座海员城占地一千余亩,其中包括海员学校、海员活动中心、航海展览馆等等。
2001年,新乡农民张永军、王红军经过石砚印的介绍,前往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接受委托培训,并拿到船员证。
“在他们正式上船的那一天,我激动地大哭了一场。”石砚印说。“这是我们靠自己成功输出的第一批海员。”
2002年4月7日,新乡市委通过决议,鉴于海员产业的发展,决定成立“新乡市海员服务局”。2002年7月,新乡市海员服务局挂牌,全国唯此一家。石砚印再次走上局长岗位。
2006年5月,新乡海运学校成立。普通海员的培训费用相比外地学校更为低廉,这让很多农村孩子的“海员”之路变得更加顺畅。
这些年来,石砚印和他的30多位同事创造了招收、培训、外派、管理、服务一体化的新乡“基地海员”运作模式:在教育部门的支持下建立海员招生网络,招收的高级海员通过海事院校合作委培,委托具有资质的国内外大型航运企业外派。
截至2005年底,新乡海员队伍发展到4000多人,外派3500人次,创造劳务收入2500万美元。
刘文卿的选择
在新乡海员学校,记者遇到了一位特殊的学生,他叫刘文卿。
说他特殊,是因为这里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初中生和高中落榜生,而他毕业于西安翻译学院。
“我的同学有的在作导游,有的在当外交官,而我的经历有些不同。”刘文卿说,毕业后的一年,他先后干了五份工作,在肯德基打过工,在办公家具公司做过销售,在酒吧当过服务生,在航空公司做过售票,还卖过手机,但都因为不顺利,没干太长时间。后来,他在人才市场的网上看到招收海员的一些信息,他上百度网搜寻“海员学校”,搜寻结果的第一个就是“新乡海员培训学校”,学校离家竟然只有两个多小时路程。
“当时觉得很吃惊。没想到新乡还有海员学校。”刘文卿说。
“后来,我来到海员服务局,石局长很诚恳,特别热心。听完他的介绍,心里就有底了。那天,正好遇到一个海员送他的弟弟来报名。那个海员已经在船上工作过多年了。”刘文卿说,“后来就下定决心了。现在,各个行业人员饱和太厉害,海员这个职业的缺口还很大。培养费用总共25000元,家人为我掏了一大半,自己付了一小半。”他说:“也想过做海员的风险。但仔细想了想,在陆地上付出的更多的是汗水,而在船上付出的更多的是无聊空虚的日子。得到与付出,一切都成正比。”刘文卿说:“我喜欢海,海的颜色特别深沉,海纳百川,一个男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
记者问他,“为什么不直接去读高级海员培训学校,那样出来就可以直接当高级海员了?”刘文卿说,高级培训学校的学费太高。父亲跑运输,母亲在一家机电公司做经理,后来公司倒闭了。父母辛苦了一辈子,我不想在我临毕业时,看到家里什么都没有。从普通海员做起,理论加实践才是最好的。刘文卿告诉记者:“我报名时遇到的那个海员,他当海员有三四年了,现在他们公司准备让他去大连海事大学培训,这也挺好的。”
刘文卿说:“与其他同学相比,我可能就是英语强一些,但做人的道理,实际操作能力不一定比他们强。在这里,我学会了与人相处,以一种更平和的心态来面对生活。老师讲的内容也很实际,他们都跑过国际航线,他们常常讲在海上遇到的事情,怎么避免一些危险:在海上不要伤害海龟,海龟会救人;在南非一些地方,可以用一袋洗衣粉换一堆鲍鱼;在澳大利亚,海员不允许吃带种子的食物,被海关看见要处罚三千元美金……”
“还有半个月就毕业了,只希望在面试时展示出最好的一面。”刘文卿自信地说。
在新乡海运学校第一期学员中,有三位大学生。除了刘文卿,还有武海刚和张帅。他们俩分别毕业于曲阜远东工商外语大学和安阳师范学院。
离开这里时,学校的负责人告诉我们,所有的学生都已有了去处。
他们是新乡人自己的学校培养出的第一批海员。
图片说明:越来越多的来自河南新乡的农民成为海员。大海正在改变一代农民的命运。
观点:交通部副部长徐祖远:我国是一个航运大国,由于这几年航运迅猛发展,以至于出现了船员(特别是高级船员)相对紧缺的局面。新乡市海员服务局能够抓住机遇,在农村地区培养海员队伍,不仅为新乡农村劳动力就业打开了新的渠道,也为我国海员队伍的培养途径进行了有效的尝试。新乡培养输出海员的意义,除了使新乡农村的许多家庭脱离了贫困,走上了生活富裕的道路外,还更新了农村许多农民的思想观念和就业理念,这完全符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政方针的要求,因此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大好事。
河南省副省长史济春:新乡市海员服务局把握国际海员培训输出机遇,独辟蹊径,创出了一条劳务输出的新路子。新乡不靠江,不靠海,能够培训海员,输出海员,说明什么?说明我们要动脑筋,善于捕捉信息,以农民增收为己任,就可以广开门路,扩大就业,促进农民增收。这种做法很好,值得借鉴和推广。
《中国船东》:新乡,作为一个一不靠海,二不临海的内陆城市,之所以有如此雄心打造中国最大的海员基地,是因为新乡市紧紧抓住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一机遇,预感到国际国内海运业发展离不开船舶和海员。造船对内陆的城镇来说,难以办到。但“造”海员是可行的。所以他们就在“造”海员的思路上走出了一条自己的独特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