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争论的焦点,归根结底,是学术之于大众的关系。
学术是严谨的,钻研学术是要吃苦头的,在学术上前进的一小步,往往需要治学者倾注数年乃至毕生的精力,这一点,人文与自然科学概莫能外。
但是大众是不肯用毕生的时间去等待的。
争论易中天教授是否算得上“学术明星”,他的论点抑或论据是否严谨,并非不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从“易中天‘火’了”这个文化现象中,我们能否找到史学乃至整个人文学科与现实社会的契合点。
从传播方式上看,易中天教授在他的讲演里,加注了强势的逻辑性和故事性,以方法而论,这不能算是治史的好办法,但诚然可以给讲史提供新的思路:以往,我们的史学研究往往是问题史学的研究,围绕问题的发生与发展而展开分析与论述,所出的研究成果往往缺乏可读性;相比之下,以事件为中心的叙述史学,以其严谨的逻辑性和集中的故事性,往往可以为社会所接受,在这方面,我们的确可以作出更多的尝试。
从传播内容上说,易中天教授的讲演内容,多围绕历史上的权谋政治斗争展开,这也反映了大众素来对于史学、对于人文知识的基本认识。而实际上,现今的史学早已非单一的政治史,史学研究的多元化发展足可以支撑我们的史家,为大众提供关于人物、风俗、器物乃至艺术等更多领域的知识。
著名汉学家、美国耶鲁大学的史景迁教授,在北京大学讲演时尝言,以确凿的史实为依据,用读者感同身受的语言去描绘一段完整的、多个侧面的历史,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自然科学需要普及,人文学科同样需要。我们由衷地期待人文学科领域优秀的普及者,到传播学术的平台上施展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