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陈佐湟与中国交响乐团重逢

2006-09-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卜大炜 我有话说
9月10日晚,在中央乐团―中国交响乐团的最后一场50周年团庆系列音乐会上,未待最后一曲的乐音消失,舞台上兴奋的全体演奏员集体跺脚向担任音乐会指挥的陈佐湟博士叫好。乐队以这种方式向所喜爱的指挥家致以敬意并不多见。观众的掌声经久不息,陈佐湟博士欲罢不能,一连加演了三支乐曲。之后,他与乐队首席刘云志深情拥抱
,流下了激动的眼泪。人们不曾忘记,正是在十年前,陈佐湟博士被认命为在原中央乐团基础上组建的中国交响乐团的第一任艺术总监,带领乐队举行了他上任后的第一场音乐会。

当晚的音乐会,首先演奏了贝多芬的第四交响曲。这部交响曲在音乐会上较少听到。与贝多芬的第三“英雄”交响乐和第五“命运”交响曲相比,这部交响曲听来轻松浪漫,但是在第四乐章,作曲家在音乐素材之间的衔接处常用快速“切换”的手法,而不用“淡出”、“淡入”的手法,这就要求乐队和指挥能像川剧的“变脸”一样,在瞬间转换情绪和演奏手法。陈佐湟博士指挥手势典雅流畅,紧紧把握了作品所特有的内在恒定动力,带领乐队“移步不换形”,一气呵成。与其他指挥的处理方式不同,陈佐湟博士“考据”出贝多芬当年的乐队木管乐器组超强编制的风格,突出了木管乐的音量比重。在第四乐章,第一单簧管和第一大管都有快速的乐句,国交的两位演奏家身手不凡,吹得干净利落。不知是否还有观众记得,当年卡拉扬和柏林爱乐乐团在北京演出时,那位大管演奏员在这一句上翻了车……

有人说陈佐湟博士的指挥是“学者风度”,我认为他在排练中对乐队的训练确实体现了这一点,他对乐曲的讲解旁征博引,对乐队的演奏手法处理独到;但在舞台上,他的指挥风度则是多方位的,他的指挥语汇除了流畅、细腻以外,还有激情和幽默。例如,音乐会的第二个曲目是肖斯塔科维奇的芭蕾舞组曲《金色年华》,作品中的音乐形象不乏对法西斯分子的讽刺意味,陈佐湟以惟妙惟肖的表情处理带领乐队再现了乐曲中那些不协和对位和多调性的描绘手法。

音乐会的压轴曲目是意大利作曲家雷斯皮基的交响诗《罗马的松树》。陈佐湟博士以多层次的指挥意图来剖析这部具有印象派和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作品,乐团以准确细腻的演奏、敏锐的乐感和稳固的合作能力,捕捉到音乐中管弦乐的色彩,充分体现出“光、影、色”的对比。乐曲的第四乐章描写的是罗马郊外的雅培安大道,音乐令人联想到昔日古罗马的辉煌和古罗马军团的威仪堂堂……在演奏到总谱第22号的高潮部分时,音乐会按照事先的安排设计,突然场灯大开,陈佐湟博士转过身来面向设置在观众席上的一支铜管乐队,此时,台上台下两支乐队鼓乐齐鸣,音浪滚滚扑来,这分明显示了中国交响乐团的50年魂魄。尽管陈佐湟双目紧闭,但从他的脸上仍然可以感受到内心的激情澎湃,人们可以从乐声中追寻到他担任了四年的”国交“首任艺术总监的辉煌。六年后的今天,他再次执棒国交的音乐会,在经历了一个星期的艰苦排练后,他与乐队重新找到了当年的合作感觉,双方的心在乐声中重逢,双方的情感在舞台上交融……

作为中国交响乐体制改革的先行者,陈佐湟博士在1996年至2000年担任国交艺术总监期间,率先在国内实行演奏员考核聘任制度,推行了国际通行的音乐季模式,这一模式已为当今国内大多数职业交响乐团所采用。他在任期内使中国交响乐团的艺术水准迅速提升,为乐团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陈佐湟对中国交响乐的贡献功不可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