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理论和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推进,舆论引导能力显著增强,文学艺术日益繁荣;公共文化投入逐步增加,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日趋完善;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文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文化体制改革稳步展开……在我国文化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纲要》继往开来,大胆开拓,描绘了“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的美好蓝图。全面实施《纲要》,必将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产生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纲要》阐述了“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的重大意义,明确了未来五年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目标任务,规划了理论和思想道德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新闻事业、文化产业、文化创新、民族文化保护、对外文化交流以及人才队伍等方面的具体任务,提出了实现既定目标和任务的政策措施。《纲要》的实施,将进一步巩固我国“十五”时期文化建设的各项成果,为后十年的更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稳步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纲要》进一步坚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提出了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的文化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的地位、作用、方向、思路、格局、目的的认识,必须坚决冲破一切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必须做到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唯有如此,社会主义文化生产力才能得到更彻底的解放和更长久的发展。
《纲要》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要求和优越性。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他们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文化需求也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纲要》着重指出,文化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坚持为人民服务,要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使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纲要》强调,“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的重点之一是抓好基层文化建设,加大力度改善农村及中西部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农民和城市低收入者的基本文化权益;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时,政府必须切实转变职能,优先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文化利益的设施建设,必须增加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文化领域新增加的财政应主要用于农村。《纲要》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目标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普遍均等原则,放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服务人民的基本原则。
《纲要》强调要始终把文化创新作为文化发展的战略基点和前进动力,为我国文化坚持特色、走向世界指明了路径。文化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方面,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中华文化要屹立东方、光耀世界,必须充分发掘和利用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借鉴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努力创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深受群众喜爱的优秀文化作品。只有尊重创新、鼓励创新、保护创新,我们的文化发展才能生生不息、光彩四射。
《纲要》为我国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离开市场主体,市场经济就无从谈起;离开文化企业,文化产业也就无从谈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文化产业离不开文化企业主体,离不开健全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纲要》在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文化市场主体、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和结构、转变文化产业增长方式、健全各类文化市场等方面作了详尽的论述和细致的安排,这必将有力地促进我国未来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文化既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纲要》把握全局,条分缕析,清晰地勾勒了我国未来五年文化发展诸方面的重要内容,与“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相配套,必将为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我们一定要从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和理解《纲要》的重大意义。我们坚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执行《纲要》的既定方针和原则,遵循文化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一定能迎来新的更加美好的春天。